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1目录摘要................................................................................................................................2关键词............................................................................................................................2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3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确立....................................................................................3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和发展........................................................................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和价值..................................................................5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5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5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6三、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6四、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6五、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7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8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方向................................8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思想前提........................................8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理论基础............................................9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当代人类生态文明建设............................................10参考文献......................................................................................................................122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寻;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3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到“生态学”、“生态观”、“生态哲学”等概念,但是二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的有关阐述已涉及到生态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中所包含的生态观又是与他们对前人的自然生态观的扬弃密切相关。对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历史的考察和逻辑的分析,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对其扬弃的深刻内涵和根本特点,对于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具有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确立马克思的自然观建立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结合的基础上,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对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哲学以及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成为马克思理论创新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的自然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初步建构起来。自然观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把生产方式作为理解现实历史的基础,并且实现了从抽象人向现实人的观点的转变。马克思则认为现实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如农民、工人、资本家等等。脱离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人是抽象的人。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和发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l]在马克思看来,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人。马克思的自然观从人与自然的历史性的实践关系出发,将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的思想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集中批判了抽象自然观,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并揭示了自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但这种自然并不是静止的、永恒不变的自然界,而是经过人类实践中介过的自然界。㈠[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4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研究,描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给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工人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马克思认为环境危机的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性的危机,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5㈡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和价值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刻关注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严峻性,我们要用全新的视角领会和挖掘整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不仅强调自然的优先地位,而且更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布鲁诺·鲍威尔把人只是归结为主观的“自我”的观点,强调人自身的自然和外在自然是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首先,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其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再次,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在㈢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㈡[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因为“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资料,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因此,马克思引用威廉·配第的话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是财富之母”。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肯定自然界的客观独立性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但他们从来没有否认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在他们看来,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自然界就不断地从独立的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断增强,自然界的这种人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人化自然的迅速扩展决定了自然的存在方式和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三、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进而提出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力的概念。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1]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既包括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也包括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四、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关系。这两种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受到人的价值观念、认识能力、实践经验和水平的制约,也受到人们的生产劳动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制约。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孤独的个7㈣体与外在的自然的纯物质性关系,也不是基于人的感觉的直观性关系,而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社会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具体的社会发展中,以一定的社会形式,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进行和实现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在通过一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在追逐剩余价值为生产的唯一目的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自然和人之间相互伤害。“要消灭这种新的恶性循环,要消灭这个不断重新产生的现代工业的矛盾,又只有消灭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才有可能。”[1]恩格斯的这一重要观点为我们解决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指明了方向:建立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目的的生产方式,通过整体规划对人的物质生产进行调节和控制,既保证自然生态的平衡,又保证人类的直接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从而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对私有制扬弃的真正自由王国。在共产主义社会,摆脱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对自然的疏离关系,自然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与人类对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真正和谐。五、改革不合理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不改变社会环境,就不可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
本文标题: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066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