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全球著名的纪实摄影师详细介绍及作品分析
全球著名的纪实摄影师详细介绍及作品分析(转自豆瓣)2010-09-2010:57|(分类:【Kyne】)也没太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都是牛逼哄哄,作品震撼人心的,让人从时下眼花缭乱的视觉盛宴中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千万不要嫌文字多,读完很受启发~~1.最伟大的浪漫主义新闻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尤金·史密斯于1918年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维琪塔市。十四岁读中学时,就热衷于航空体育摄影,并受新闻摄影师法兰克·诺埃的启蒙摄影教育。中学毕业后,受雇于该市的《鹰报》、《灯塔报》任摄影记者,拍摄了有名的美国中西部沙漠盆地灾荒景象。1936年,史密斯获得一笔特殊的摄影奖学金,入鹿特丹大学。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尤金·史密斯,从此才有资格加入刚创刊不久的《生活》杂志工作,并成为《新闻周刊》的一员.由于他坚持使用当时刚刚问世的6×6小型照相机照片,这个刊物竟开除了他.当时这些大杂志都采用大型照相机,讲究照片的精美以迎合读者.史密斯认为使用小型照相机有更大的探索自由.他不满足于那种景深极大,感情深度不足的作品,宁肯失业也要进行自由摄影。在一次拍摄模拟战争照片时,史密斯不幸被炸伤,因此在1942年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申请加入爱德华·史泰钦领导的美国海军摄影队,因身体不合格未录取.不过,史密斯一心要作战地记者的决心没有丝毫改变,终于任数种刊物驻大西洋战区记者;后来他又被一家出版公司派往独立号航空母舰采访太平洋战区许多岛屿战役.1944年再度加入《生活》杂志,继续在太平洋战区工作.著名的《赛班岛》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他用照相机报道了残酷的战争,自己也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地负伤,终于因伤势严重而返回纽约治疗.两年后,也就是战后的1946年他重新拿起照相机拍摄的第一幅作品就是著名的《乐园之路》.这幅照片在史泰钦主办的《人类一家》展览会上展出,成为世界知名之作.战后的年代里,史密斯用照相机抓取了严峻而富有希望的当代生活情景,他的照片成为对社会生活的典型纪录.他说我设法用我的工作去影响人民,设法用照片支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作出自己的结论.他把镜头对准那些他选出来的典型英雄人物,情操高尚的普通人以及社会不公正的受害者.1971年他奋不顾身地报道了日本一大化工厂排放毒物,污染了当地水源而危及万余人的事件,为新闻摄影敢于揭露社会矛盾树立了榜样.史密斯倡导摄影文章,类似我们称作专题摄影的形式,这使他的摄影作品具有更丰富、充实的内容和深刻的人物思想风貌.例如他的《乡村医生》、《助产士》、《西班牙村落》、《三K党》、《无菌生活研究》等等,都深刻地刻划了人物和事件而使人有极深刻的印象和理解。代表作品:现代摄影拓荒者—安德烈·柯特兹美国摄影家安德烈·柯特兹(AndréKertész,1894-1985)出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作为现代摄影的一个拓荒者,柯特兹的照片与人生姿态一直给全世界的摄影家带来回味无穷的启示。各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影子。柯特兹的每张照片都充分显示了艺术与生活融合一体的境界。他喜用多变的几何形态来结构画面弥补着痕迹地通过各种形态的交相辉映,强化光影的神秘效果,在人们的心中引发一种微妙、丰富的心理感受。布拉塞曾说:“柯特兹有着对伟大的摄影家来说必不可少的两个资质:即对这个世界、人与生命体的不倦的好奇心和精致的造型感觉。”20世纪20年代,柯特兹开始在巴黎从事摄影,30年代后移居美国,经历了漫长的职业摄影生涯。他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从新闻摄影到为《时尚》杂志拍摄专业的室内照片。他的风格既反映了欧洲新闻照片发展的轨迹,又体现了注重构思和空间的新视野运动的特点。柯特兹摄影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录重大事件,而是要表现普通事物的令人感到意外的一面。因此,柯特兹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画面的趣味性和完美的几何结构,使其与内容居同样重要的地位。柯特兹擅长利用造型和空间,并且对平面表现中的构图非常感兴趣。他还利用物体的边角、影调和线条为其影像构图,以其非常敏锐的眼光,观察到任何意外的生动细节并组合成精彩的画面。柯特兹的作品不太注重捕捉精彩的瞬间,而是强调个人的表现,并且大多带有实验的性质。他拍摄的曾创下拍卖作品价格新高的与画家蒙德里安相关的照片,就带有强烈的实验性风格和构成意味。他告诉朋友说:“我出于本能的直觉试图在我的照片中展示出画家的精神力量,这就是他的简洁、简洁、简洁”。柯特兹的摄影生涯长达73年,所选择的器材从大画幅的干板相机一直到波拉SX-70相机。如今收藏这些作品的人遍及全世界。安德烈?柯特兹(Andrekertesz,1894—1985)出版了《摄影生涯六十年》(sixtyyearsofphotography,1912—1972)。代表作品:美国著名摄影大师-威廉?克莱因威廉?克莱因(WilliamKlein,1928-),1963年被世界摄影博览会的国际评委推选其为摄影史上30名最重要的摄影家,主要原因是他拍摄于1956年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画册《纽约的生活对你有利——威廉?克莱因恍惚中看到的狂欢》在欧洲的巨大反响。在画册中他使用了被称之为“摄影中所不应干的失败做法”,以人为的事故、粗颗粒、模糊和变形,构成了全新的视觉语言,从而恰到好处地将纽约的生活充满激情地展现在世界面前。在后来的一些作品中,我们还能读到一些经典的时装摄影作品,尤其利用了放置在大街上的镜子,以略显夸张的造型和幽默的色彩,就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有评论认为他那些具有独创性的创作手法,“是50年代以来从未有过的,将自我的力量和勇气相结合”。当他的作品在80年代在纽约展出时,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萨考夫斯基写道:“克莱因20年前的照片或许是那个时候最不妥协的。它们是无畏的,表面上是最腐化堕落的——和人们习惯的正规标准相去甚远……这些画面向人们证实了在照片中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从而扩大了生活的词汇量。”代表作品: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荒木经惟,1940年出生于东京平民区。1959年进入国立千叶大学主修摄影与电影。1963年,从工学系摄影专业毕业,进入日本著名的电通广告公司任广告摄影师。1964年获得日本摄影界的殊荣———第一届“太阳奖”。1999年成为太阳奖的评委会主席。他从1971年自费出版了以新婚旅行为题材的成名作《感伤的旅程》以来,发表了大量作品,出版了200册以上的专题摄影集,名声越来越大,成为目前日本最具国际影响的摄影家之一。著名导演竹中直人的电影《东京日和》正是以荒木经惟和妻子阳子的故事改编的。荒木经惟是一个出版摄影集很多的摄影师,也是一名日本著名摄影家,他同时也是一名颇受争议的摄影家。他作品中的裸体、生殖器、施虐受虐狂的裸体、年轻女孩的裸体……这些给他招来了很多麻烦事。他甚至有一帮称为“荒木经惟部落”的摄影师追随者。人们既爱他又恨他,包括他的作品。他天资聪颖,是一个快活有趣的摄影家。他“疯狂教授”般的发型为他平添了一道非凡的个性色彩。荒木经惟曾举办过难以计数的摄影展,作品被很多国内、国际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1994年获日本室内设计论坛大奖;1991年获第7届东川町奖;1990年获得日本摄影学会Shashin-no-kai奖;1964年因作品《山池》获首届太阳奖。有人说荒木经惟是一个苏珊·桑塔格式的城市情欲风景窥视者(摄影家);有人说他是以翻转暴露自己私密日常生活、为挑战公共领域的展览发表之美学形式的玩弄者(行动艺术家);有人说他是在国际艺坛上备受瞩目的东方艺术先锋派(日本后现代文化形式代言人、传统美学新精神的诠释者);更有人认为,一方面他通过自己的摄影来提醒人们所谓情色事物无所不在,另一方面,他以来自现实的各种影像表明,所谓情色危险并不仅仅存在于身体和身体器官之中,而是可能出现在各种地方,比如花朵、云彩、消防栓、地铁里打盹的女人,以及口的一缕头发等等,荒木经惟以其泛性论的影像修辞将情色无害化,或者说普遍化。代表作品:维吉——拍凶杀发家的摄影大师两名印第安那州妇女从一只旧货市场上买来的旧箱子里发现了一大困照片与信件,幸好她们并没有将这些“废纸”烧掉,而是不明就里地卖给了当地的古董商。古董商惊喜地发现,这些照片和信件的作者原来便是上世纪50年代纽约最具标志性的摄影师——维吉(Weegee)。谁也没有想到,在维吉逝世40年后,还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发现——210张署名照片与100多封信件,总价值达50万美元以上,目前这笔财富已经由印第安纳波利斯美术馆收藏,并且已经公布了其中部分照片。艺术对维吉来说不是问题,他从不费心去想它。因为他对绘画、雕塑、艺术史或摄影史都知道得很少。在他的拍摄的主题中,从来就不见象征意义。拍照对他来说,只是博取生计的方法,他所要的仅是作为维吉的自由:有点名气有几个钱(可也不能要太多)和女人——这是他的欲望的三个顶点。他全获得了,同时也赢得了艺术家的名誉,而这种名誉是他最不在乎的。维吉并不能算是一个艺术家,事实上,他并不像同时代的摄影师那样拥有绘画、艺术史或专业摄影才能,他一生都在拍摄凶杀案现场,纯粹靠出售凶杀案照片的新闻价值获得收入。其拍摄风格也极为特殊——清一色使用闪光灯,无论是受害者的尸体还是白天衣着光鲜的名人都在镜头前赤裸裸地曝光,有趣的是,正是这种没有传统新闻、摄影观念约束的拍摄方式捕捉到镜头前最本质的人性表露,“用闪光灯剥掉人们的外衣”。维吉被列为摄影史上五十个里程碑之一,戴安.阿勃斯(DianeArbus)的拍摄风格也曾受到维吉很大影响。维吉在30至40年代活跃在美国的新闻界。其实,他本名叫亚瑟?费利克(UsherFellig),1899年6月12日出生在奥地利一座名叫兹洛克齐的小村庄。他的家境贫寒,其父为推车小贩,因在欧洲混不下去了,就只身前往美国谋生。1924年,25岁的维吉终于在ACME新闻图片社找到一份工作,在暗房里打下手。在此期间,他是有机会很快的迁升为摄影师的,但由于他拒绝遵守摄影师出任务时必须穿白衬衫打领带的规定,而一直被困在暗房里。除非在三更半夜时有紧急任务,如火灾之类的,才会轮到他出勤。就这样维加磨练出他极佳的放大技巧,也养成日后只有在晚上才拍照的习惯。维吉拍摄的每张照片都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纽约的确是天堂,但它只是有钱人的天堂;纽约也确实是地狱,它是穷人的地狱。代表作品:奥古斯特·桑德桑德出生于德国科隆郊外的赫尔多夫,少时在煤矿做工,后改行肖像摄影但并没有经过美术训练,所以养成了朴素的世界观和摄影技巧。他曾对他研究过的威斯特林这样回忆:“这些人们,从小我就熟悉他们的生活,....人因此一开始,我就从个别类型的村民当中,看到一种相同的类型,那是人类品质的记号。”他不同许多摄影师,他并不是影象的“掠夺者”,而是平和的面对被摄者,如同他在照相馆的摄影经验,他同被摄者的关系是一种有意的平和展现,而被摄者的细节和内涵通过这种有意的摆拍充分展现出被摄者的身份特征,因此被摄者存在的意义正通过这种展现得以体现,即使被摄者试图掩饰自己所存在的身份特征,但摄影对于细节的直面体现却正好使得被摄者在于图象处于尴尬的境界,无从掩饰。正如约翰。伯格对于桑德两张摄于威斯特林山的《年轻的农民》和《村里的乐队》里所评论的那样:即使同是身着西装,但却同样无法掩饰穿者的社会阶级,正是他们的体貌特征和举止动作透漏了某种难以察觉的不协调,而正是这种不协调从视觉上给观者以难以言说的荒谬感。然而即使再客观的摄影语言也无法绝对的排除己方的意念,因为从本质上,照片的代表性选择就具有相对的不客观性,如同他所拍摄的于1926年拍摄的《科隆的布尔乔亚年轻母亲》,对于这幅拍摄于动荡不安年代的田园照片,一位学者说道:尽管“桑德说他自己的作品是记录性的……他的作品还是不可避免的表达出了那种希望被同时代的人们接受的倾向。”但更多的情况,他对于
本文标题:全球著名的纪实摄影师详细介绍及作品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14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