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楚辞是什么《楚辞》的意思是先秦時期楚人的歌辞。《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景差等人都是战国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內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被称为《楚辞》。一、楚辞产生的历史背景•从地域来说,它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流、融合而成,例如《楚辞》的语言,就是楚地方言与中原「夏言」融合的结晶。•从时代来说,《楚辞》深受楚地原有音乐和土著原始巫风的影响,可说是远古以来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创新。《楚辞》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渊源中独创的新文学体裁。二、楚辞的风格与影响风格《楚辞》创造和借助了许多具有隐喻性的文学手法,使诗歌充满象征性的意境:浪漫诗风、悲剧主题、发愤抒情、参差句式、修辞瑰丽、体制宏大、气势磅礡。影响1.《楚辞》开创了古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流派,此后汉赋的铺叙、骈文的绮丽、李白的飘逸、苏轼的豪放,无不受《楚辞》的滋润。2.在文体上,《楚辞》开创和完善了「赋」这一文学体裁,赋体后来在汉代大行其道。其后六朝骈文与唐诗的形成与发展,也深受《楚辞》的影响。3.《楚辞》发愤抒志的创作观,在历史上形成了悠久的创作传统,如《史记》、《老残游记》等,都具有发愤抒志的意味。4、五言、七言詩的契机•《楚辞》对后世诗歌形式的最大贡献,是创造和使用了「三字顿」的节奏。例如《九歌》中有些五字诗句,被「兮」字分隔成三二两顿。在《楚辞》出现之前,中国诗基本是四言诗,只有「二字顿」。《楚辞》「三字顿」节奏的出现,是使四言诗可以向五言、七言诗转化的契机。自此以后,以一个或两个「二字顿」,再加上一个「三字顿」所组成的五言、七言诗,就成为中国诗的主流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爱国诗人屈原一、生逢乱世1、战国乱世的形成•中国自东周以后,中央王室的权威和实力日益衰落,因而引起了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和兼并的局面。到了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前222年),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只剩下秦、楚、燕、齐、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2、秦国的威胁•「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三个国家秦、齐、楚都想统一称霸,其中国界邻接的秦、楚两国斗争尤为激烈,形成「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的势不两立的局势。位于西边的秦国经过后,国势蒸蒸日上,一跃而为「强秦」,并且大肆对外扩张。秦国先后采取的策略对付诸侯国,对楚国构成很大威胁。3、楚国由盛转衰•战国时,楚国凭借「地广物丰」的条件,成为当时的强国,但因为楚国政权长期把持在一批昏庸保守、腐朽堕落的旧贵族手中,到楚怀王时期(公元前329年~前299年),国势已渐呈衰弱之态,危机四伏。“群臣相妒以功,諂谀有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战国策楚策》)4、楚国的求生之道•面对强秦的威胁,楚国只有采取合纵之策,联合强大的齐国,对内革除弊政,富国强兵,才能摆脱内忧外患。屈原就是在这个楚国兴衰的关键时刻登上历史舞台的。1、才华出众•屈原是楚国的贵族,自幼禀赋聪慧,博学多闻,记忆力强,且通晓治乱之道,善于应对。“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他的代表作《天问》,正突出地展现了屈原的博学多闻。2、朝廷命官•屈原曾担任三闾大夫,掌管宗族事务,负责贵族子弟的教育。后因才能优异,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与重用,不久就被提升为「左徒」(相当于副宰相),与楚王一起商议国事,起草号令,接待宾客及诸侯,在内政外交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三、屈原的政治理想--美政•在内政上,屈原主张「修明法度」和「举贤授能」。所谓修明法度,是指要实行法治,明法执法,反对旧贵族违法乱纪,任意妄为。所谓举贤授能,是指要任人唯贤,以贤治国,取消贵族的官位世袭和任人唯亲。•在外交上,屈原主张联齐抗秦的「合纵」政策,恢复楚国失地。四、含冤被逐1、奸臣的诬害••楚怀王在位之初,颇有励志图强的雄心壮志,于是重用屈原。但是屈原的冒起,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和怀王幼子子兰等旧贵族的嫉恨和陷害。据《史记》记载,屈原草拟新的法令条文,靳尚想夺去看,屈原不给,靳尚便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恃功自夸,目无君长。昏庸的怀王轻信了谗言,于是逐渐疏远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原为令,众莫不知,第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2、流放汉北•公元前313年,秦国派张仪以重金贿赂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和子兰,在怀王面前谮害屈原,破坏屈原「联齐抗秦」的外交政策,瓦解了齐楚联盟。屈原也因此遭到排挤,并被放逐到汉北。《九章‧惜诵》即作于屈原遭谗见疏之时,抒发了被排挤陷害,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愤慨。•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3、楚怀王被骗与屈原被召•张仪出使楚国时,曾许诺楚国与齐国绝交之后,便割地六百里作为答谢,但秦国后来竟出尔反尔。楚怀王愤于被辱,两次发兵攻秦,均惨败而回,并丧失大量国土,楚国从此一蹶不振。楚怀王经此挫折,或许是出于悔悟,结果将屈原从汉北召回。虽然屈原仍然竭忠尽智,力谏怀王推行联齐抗秦的政策,但昏庸无常的楚怀王已不可能像先前那样信任屈原了。4、楚怀王的结局•公元前299年,秦昭王约楚怀王到武关会面,屈原认为这是秦国的阴谋,力阻楚怀王赴会。但在子兰等大臣的怂恿下,楚怀王终入秦而遭劫持,被扣三年,最终死于秦国。5、流放江南•楚怀王被掳后,其子楚顷襄王继位,以弟弟子兰为令尹(相当于宰相)。子兰怂恿上官大夫在楚顷襄王面前谗害屈原,使屈原被流放江南。这次放逐的时间很长,屈原在痛苦彷徨中,走了很多路程。《九章‧涉江》即作于初放江南的途中,诗歌中不难看出屈原矢志不渝的坚贞志向。•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6、投江殉志•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进楚国,楚国首都郢都失守。面对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的沉痛现实,屈原感到理想已彻底破灭,现实已无路可走,自己只有以死殉志。在无比的悲愤和绝望中,屈原写下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篇诗歌——《九章‧怀沙》,并在公元前277年夏天投汨罗江(湖南湘阴东北)自杀。传说中这天就是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五、民间对屈原的怀念•许多关于屈原的古迹,还有农历五月初五包粽子和赛龙舟的风俗,都寄托了民间对屈原的无限哀思和怀念。端午节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成为民族的传统节日。屈原是中华民族史上唯一一个用传统节日来纪念的伟大诗人,由此可见他的爱国形象,在民间是多么为人景仰和深入人心。有《离骚》、《天问》、《渔父》、《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六、屈原的作品离骚•《离骚》代表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全诗373句,2464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是屈原面临个人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一、何谓「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大约作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遭谗被疏之时,是《楚辞》中影响最大的作品。后世把「骚体」作为《楚辞》类文学作品的代称。•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离,是遭受的意思。离骚就是遭受忧愁。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说:离,别也。骚,愁也。」将「离骚」解释为别愁。•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离骚》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二、悲歌三部曲•屈原的心灵实况:•《离骚》是一篇体制宏大,气势磅礡的抒情诗,凝聚了屈原一生的理想、追求和痛苦。诗人抒写了自己对美政理想的执着求索,和理想幻灭的悲剧历程。展示了一个志行高洁,执着现世,忠贞爱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伟大情操。•以三部曲方式理解:•以「浊尘污世,独守芳洁」、「上下求索,道途多艰」、「不忍去国,魂牵旧乡」三部曲的方式循序渐进的理解《离骚》,可以充分掌握屈原的愁怨路程。1、浊尘污世,独守芳洁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是全诗的第一部分。现实黑暗•开篇屈原自叙了自己高贵的身世,及内在的修养和高洁品质。接下来表达了对楚国前途、命运的担心和忧虑。在奸佞当道,政事污浊,众人竞进,逐名夺利的黑暗现实下,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为楚王所采用,自己培养的人才也变质。坚守高洁•在理想不能实现的孤立、苦闷、彷徨中,诗人起了隐居之念,想象着自己已经暂离故国,四处游观。诗人决心坚守自己的高洁品性,宁愿伏清白而死,也绝不同流合污,变节从俗。2、上下求索,道路多艰从「女嬃之婵媛兮」到「余焉能忍与此终古」是全诗的第二部分。在瑰丽奇幻的想象中,诗人为实现理想而上下求索,但却遇到重重阻挠,象征着诗人在现实政治中的坎坷遭遇。坚持美政理想•诗人先是假托一个大姐姐式的人物「女嬃」劝告自己放弃孤高耿直的秉性,随波逐流,和光同尘。但诗人不愿放弃自己的志向,于是渡过沅水和湘水去向自己仰慕的圣君重华陈词,陈说自己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3、不去国,魂牵故乡从「索藑茅以筳篿兮」到篇末是全诗的第三部分。困惑求神助•诗人在探求出路失败后,内心迷惘而困惑,于是求教于神巫,请他为自己的前途占卜。神巫劝慰诗人楚国充满黑暗,早已不值得留恋,鼓励他去国远游。诗人犹疑不定,又期待着神巫降神。绝望以身殉•诗人最后终于决定周流四方。神巫为他挑选吉日之后,他便驾着飞龙,扬云霓,鸣玉鸾,遨游天界,痛苦的心灵似乎暂时得到了安顿。但是就在向上天的光明之境升腾之际,忽然看见故土,那萦绕于心头的真挚深沉的故国之爱,使诗人一剎那间又驻足不前。•「乱曰」之后是全文的尾声。处境的孤独,理想的幻灭,吞噬着诗人的心灵。在忧愤、痛苦中,诗人决定以身殉国。三、浪漫主义的源头•《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虚实交融•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四、审美意象的开辟开创比兴新手法•《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这种用「香草美人」托物寄兴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可谓泽被深远,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屈骚美学意象和审美模式。五、抒情主人公形象1、展现自我人格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
本文标题:屈原与楚辞-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15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