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电气安装工程 >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及发展前景预测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及发展前景预测智慧城市是城市数字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核心是体现以人为本、智能运行的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感知城市的运行状态,提高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执行效率和响应速度;对物理现实空间中的各种实体对象更加精确、智能和直观的控制和展现,提高对各种实体系统的整体优化掌控、实现信息虚拟空间和物理现实空间的同步互动;通过海量的信息收集和存储分析能力,深入挖掘各种系统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发现规律并提出方法,为更智慧的决策和行动提供支持;达到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企业竞争力和市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一、国外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全球普遍的信息化浪潮,未来越来越需要依赖信息技术而推动智慧城市发展,世界各国和政府组织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依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来改变城市未来发展蓝图的计划。美国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计划,接着,欧盟又着力推进“信息社会”计划,并确定了欧洲信息社会的十大应用领域,作为欧盟“信息社会”建设的主攻方向。在2007至2013年间,欧盟为信息和通信技术研发所投入的资金将达20亿欧元左右。最近欧盟委员会更将信息和通信技术列为欧洲2020年的战略发展重点,制定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国际智慧城市组织ICF(IntelligentCommunityForum)等相关机构相继成立,并开展“全球智慧城市奖”评选活动。(一)美国:2009年9月,美国中西部爱荷华州的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一个由高科技充分武装的60000人社区。通过采用一系列IBM新技术“武装”的迪比克市将完全数字化,并将城市的所有资源都连接起来(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因此可以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智能化地作出响应,服务于市民的需求。(二)瑞典:瑞典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交通系统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交通拥挤非常严重,于是,瑞典当局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税”。在IBM公司的助力下,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控制站,通过使用RFID技术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机和先进的自由车流路边系统,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自动向在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6:30到18:30之间进出市中心的注册车辆收税。通过收取“道路堵塞税”减少了车流,交通拥堵降低了25%,交通排队所需的时间下降50%,道路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三)爱尔兰:智能科技在爱尔兰自然环境方面得到了成功应用。在爱尔兰戈尔韦湾(GalwayBay)的“智慧湾”项目(SmartBay)中,系统从装在数百个浮标上的感应器获取信息,并从渔民那里获得短信,以了解水面漂浮的危险物体。信息被利用到各个渠道,包括避免渔船失事、向戈尔韦湾管理员发送涨水警告,以及帮助渔民把捕获的鱼直接卖给餐厅,让他们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四)日本:日本2009年7月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目前将目标聚焦在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等三大公共事业。在上海世博会上,日本馆更是以“连接”为主题,用信息化最新科技让人们看到未来20年-30年城市“智慧生活”的美好场景,展会上所亮相的“未来邮局”融合了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在邮局中不仅能够寄送信件,还能实现人与商品的智慧交流。(五)韩国:2009年,韩国仁川市宣布与美国思科公司合作,以网络为基础,全方位改善城市管理效率,努力打造一个绿化的、资讯化的、无缝连接便捷的生态型和智慧型城市。通过整合式的公共通讯平台,以及Ubiquitous(无所不在)的网络接入,消费者不仅可以方便地实现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办理税务事宜,还可以实现智慧化地控制房间的能耗。未来市民看病不需亲赴医院,医生通过专门的医疗装置就可以了解病人的体温、脉搏等情况,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就可以完成望闻问切。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显然,智慧城市建设能有效促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更良好的城市空间,对提升城市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中长期发展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措施。近几年在我国,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正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落地应用。北京,作为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已拥有了宽带泛在的基础设施、智能融合的信息化应用和创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智慧北京已成为首都信息化发展的新形态,也是未来十年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主题。截至目前,智慧北京已取得了卓越性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宽带泛在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城市智能运行;市民生活网络和社会管理创新;企业运营和政府整合服务。在智慧城市过程中,上海市也早有布局。上海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主体主要是企业,政府在其中主要进行规划、引导和加强管理的作用。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成果是,围绕重点公共服务领域打造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发展,比如公共领域网格化服务的拓展,智能电网、智能水网的管理。上海市在智能交通方面重点打造了智能交通的服务;在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方面的重点是围绕教育、文化以及缩小城乡数字差距,打造信息无障碍改造等;在城市运行安全方面,上海市在智慧社区当中开展了示范试点工作,推动智慧家庭、智慧小区和智慧生活。广州做为全国三大互联网出口枢纽地之一,近几年构建起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基本框架,也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建设。广州市以智能化信息技术设施为依托,来实现城市各种信息的广泛自动感知,网络的互联互通,信息整个共享,应用系统的协同运作和海量信息的智能化处理,来促进经济、社会、人文、产业各种城市的人文要素的融合互动和转型升级,这样来催生城市新的服务管理模式、运营模式、生活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以构建新的城市新的业态。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一个智慧城市的树型框架,像一个智慧树一样,建立一批智慧的新设施来植好这个树根;通过研发和自主开发一批新技术;发展一批智慧新产业来丰满、做壮树枝;着力推进智慧城市新应用丰富这个树叶;打造智慧新生活,结出智慧城市的蒴果。综合起来,就是要信息网络广泛覆盖,智能技术高度集中,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的高效运营,这样构建智慧城市的运行体系。此外,广州最近也在推进超级计算。除了云计算之外,对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城市信息改善处理还是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所以开通了广州超算。现在每天的负载率在60%以上,为新兴产业,城市大数据处理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撑。以上说的是“北上广”一线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从整体来看,智慧城市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一方面,智慧城市在国内的各大城市,例如上海、广东等,已经开始如火如荼地建设。而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发展覆盖面仍然集中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与我国的661个城市相比,目前智慧城市的覆盖率仍然较低。将智慧城市策略深入到中小城市甚至广大农村地区,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一)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的概念模型智慧城市(平安城市)建设,就是要从更好地满足市民、企业(机构)和城市运营管理的特定需求出发,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打造城市统一一体的、互联互通的、协同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感知监控体系、通信网络、数据共享平台等),从技术上逐步消解行业之间的信息壁垒、突破职能部门之间的条条框框,进而实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业务模式创新,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挖掘城市承载潜力、提高城市服务质量,为实现平安、幸福、繁荣、和谐、开放等城市目标而努力。(二)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城市智能化管理整体架构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城市智能化管理体系架构从下到上分为感、传、知、用四层:感知层:采用视频采集、卫星定位、RFID等多种感知技术手段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层:通过光纤、2G/3G、卫星等各种传输网络实现信息的可靠传输;认知层:搭建公共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统一的信息接入、信息整合、信息交换等云服务;应用层:提供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智能分析等业务功能,为市政府、企业或社会机构以及个人的各类应用需求提供支撑。(三)“智慧城市/平安城市”核心云服务智慧城市/平安城市对于视频监控、定位监控、数据共享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采用云计算架构进行建设,形成一个个专题全局核心服务云。这些核心云服务在各种通信网络整合互通的基础之上,承载各类资源节点、管理节点、用户节点,构建的目录、管理、安全、存储、搜素等全局核心服务功能,共同构成城市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信息共享与协同环境,为各相关单位和队伍提供城市管理公共资源“政府云”服务,实现从技术基础设施、信息到业务的创新。四、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尽管这几年,我国一线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显现了可喜的成果,但在实际发展中,也不是没有问题的。北京大学教授朱跃生认为,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已经遇到了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对于一部分中国城市而言,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数据或没有准确的数据,这就使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缺少最基本的前提;另外一个问题是中国城市的IT基础建设还不完善。智慧城市需要通过广泛使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而缺乏有效数据和IT基础将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两大制约因素。还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并不缺乏技术,而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另外还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智慧城市的框架已经出来了,但不少构想还停留在概念阶段,缺乏具体的建设标准。目前只有住建部提出,将在3至5年的创建期后对智慧城市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刘多表示,现在全国已经有300多座智慧城市,这些城市都在做自己的城市规划,但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缺少标准。首先,整个标准体系目前还没有建立健全;另外,相关的新标准还处于缺失状态,由不同的标准化制定组织共同来制定标准,有可能造成标准交叉和相互重复,从而给产业界造成一定的困难。“就目前看来,我们整个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于标准化工作制定部门来说,应该马上编写标准,促使智慧城市做大,保证其有序地发展。对于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而言,现在是非常好的发展时机。有了具体标准后,能够促进整个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刘多说。五、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一)随着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指导文件的出台,“智慧城市试点”狂欢将得到缓解,政府各部委之间的行动将逐步走向协调,各部委在智慧城市的监管范围上将逐渐清晰,这将有益于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二)在目前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正在发生变化、行业评测呈百家争鸣的态势、第三方评测正在被各方推崇的当下,国家主管部门推出智慧城市基础评估指标来指导智慧城市建设迫在眉睫。(三)“城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新的政治正确的外衣。智慧城市背负的不只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责任,还将影响城镇化过程中的公民权益、社会管理创新等问题。(四)对于智慧城市而言,特色的反面就是平庸,平庸的结局是没有建设和继续发展的必要。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从“模式之争”转向“特色之争”。(五)对信息有效地平等化共享,对技术平等地民主化应用,对数据安全地自由开放,这应该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潜在要求。因此,云计算和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攻坚方向。(六)智慧民生是一个重要发展主题。并且,智慧民生将成为撬动智慧政府和智慧产业的支点。从行政审批事项、公民在线办事以及政府信息公开,涉及公民权益的事项最终将推动智慧政府的发展。(七)用信息技术解决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并与“智慧城市”概念保持适当的距离,各大企业将从边缘侧击智慧城市市场。(八)财政资金扶持只是鼓励和表态,引导产业资本和个人投资进入才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九)智慧城市将成
本文标题: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及发展前景预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208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