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9高三语文 寒假每日一题——第14题(含解析)
1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第14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风雨中诵潘邠老诗韩淲①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年)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取。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D.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E.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慨。(2)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两种典型的自然景物的生动描写,照应了题目中“早春”二字。(2)荀子在《劝学》中从陆路、水路两个方面说明了君子借助外物的重要性,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是从陆路角度说的。2答案1.(1)A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A项,不是重阳佳节,而是快到重阳节的时候,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B项,不是委婉抒情,而是直抒胸臆。(2)不矛盾。①壮心: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②断肠: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38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解析】首联诗人站在吴山上,在风雨中远眺,必然会因大自然的壮观而思潮汹涌。颔联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所谓“老眼昏花忘远近”,是叹息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节,诗人却独在异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头。但是老境可叹,远近可忘,壮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抛。“壮心轩豁任行藏”,是说自己无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坦荡,壮志不息。颈联“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两句亦景亦情。山脚下浩浩荡荡的江水使诗人联想到了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那风雨中飘飘洒洒的黄叶令诗人联想到了自己飘零孤苦的身世,这里的心境似与“轩豁”的“壮心”在气氛上不吻合,实际上“壮心轩豁”是不可或忘的素志,而“断肠”之苦则是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此刻的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诗人不禁流露出壮志难酬和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所以说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矛盾的。2.(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注意“酥”“舆”“致”的写法。
本文标题:2019高三语文 寒假每日一题——第14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3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