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0前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引发了传统科研方式的深刻变革。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与速度,将成为占领国际科技、经济制高点的关键因素,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与基本保障条件。大量实践证明,进行知识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可以提高单位的竞争力,农业科研机构也是如此。1国外农业研究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启示2001年3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一项全球知识共享战略计划专题讨论会。参加者包括来自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CGIAR组织13个中心等的信息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专家以及研究管理人员,讨论了全球知识共享战略计划[globalknowledgesharingstrategicplanning(GKS)],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热潮。GKS战略是解决如何传播CG组织产生的或CG组织与合作者共同产生的知识,以及如何利用资源让CG组织的研究人员及合作伙伴获取信息及知识。DKG的开发思路为摸第一作者简介:丁强,男,1968年出生,博士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公开发表论文约10篇,研究方向:农业信息管理。通信地址:100081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Tel:010-81157266,E-mail:d62197054@caas.net.cn。通讯作者:张小红,男,1970年出生,副教授,博士后。从事管理学教学研究工作,公开发表论文约20篇,研究方向:知识管理,通信地址:102617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19号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Tel:010-81292231,E-mail:leadship999@126.com。收稿日期:2010-03-04,修回日期:2010-03-25。农业科研机构知识管理研究丁强1,张小红2,宋立荣3(1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100081;2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2617;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摘要: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型单位,是知识密集型组织,科研机构的绝大多数产出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由于人们理解的角度和范围不同,对农业科研机构的知识管理的认识也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作者探讨了农业科研机构知识管理研究的背景、必要性以及基本内容,认为农业科研机构的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这对于正确理解知识管理实务和构建农业科研机构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农业科研机构;知识管理;转化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2010-0618ResearchonKnowledgeManagementofAgricultural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ionDingQiang1,ZhangXiaohong2,SongLirong3(1FeedResearchInstituteof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Beijing100081;2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BeijingInstitute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Beijing102617;3InstituteofScientificandTechnicalInformationofChina,Beijing100038)Abstract: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e,asknowledgeconcentratedorganization,worksforknowledgeinnovation,andmostofitsscientificresearchproduceshavecloselinkwithknowledgemanagement.However,duetothevarietyofunderstandings,peopledefinetheknowledgemanagementdifferently.Thisthesisanalyzestheresearchbackground,necessity,contentsandrangeofknowledgemanagementinagricultural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ion.Onthisbasis,theauthorputforwardthepointthatthecorevaluesofknowledgemanagementistacitknowledgetransferintoexplicitknowledge,whichisassumedtothrowlightonknowledgemanagementinpracticingandsetupthetheoreticalsystemofknowledgemanagement.Keywords:agricultural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ion;knowledgemanagement;transfer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356-360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letin清CG组织内现已拥有的知识状况,开发并实施能促进信息与知识共享的通用工具,将信息管理专业人员与研究项目结合起来。具体方法为建立一个特别工作组评估联合采购与实施电子文献投递服务(ARIEL或其他方法);建立CG组织图书馆拥有信息的联合目录。维护SRLS数据库;完成电子资源CG目录清单(IPGRI原型);编制并开发一个CG组织科学家目录;编制并开发CG组织出版物数据库;开发CG组织视频图书馆/重新设计与修改图书馆网页[1]。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ERS)启动了知识管理项目(PMS)。目前,该项目正处于内部使用,内部网关收录的内容包括各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中的项目,人员信息等等。每周更新,每个研究人员必须在一周内将最新的研究报告、发表文章、工作进展等放入内网上,从而使组织内部的信息和知识实现共享。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已采用元数据(METADATA)的XML扩展标识语言对网上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以提供用户服务。国家农业图书馆的AGNIC分专题组织资源上网,实现远程上网知识查询,现已有50多家组织参与[2]。康乃尔大学农业图书馆也在积极推进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管理工程建设,通过推进个性化专业网页和个人网站的建设,鼓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定期将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放到自己网上,促进知识共享[2]。以上国外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和应用,对于从事信息管理的单位或机构,及时进行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应用,给予非常好的启示。促使相关研究的进行,融入到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管理研究中。2中国农业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背景与契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国农业生产和研究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先后于1997年开通了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1998年启动了中国农业研究信息系统(ARIS)研究和建设项目,2001年开始研建中国农业科技基础数据库与共享服务平台,并同时开展了农业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为农业科技知识管理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工作基础。中国农业研究信息系统(ARIS)研究和建设项目通过系统研究分析,提出了一整套“农业研究信息系统管理模式”,为知识管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4]。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中国的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农业科技单位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们意识到,知识管理可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信息共享对于知识共享的推动。2000年以来,国家科技重大基础项目的实施,推动了以中国农业科技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共享服务。近年来,科技部联合各有关部门推动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动信息共享,为知识共享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工作基础。新时期农业科研机构存在的问题,也为开展知识管理研究提供的新的契机。国家对农业研究的基础投入相对薄弱,形成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或知识资产分散、难以共享;受传统农业观念的制约,重有形物质资源,轻无形智力资源;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农业科研管理与组织创新方式落后,不适应知识管理的要求;战略知识资源(如:研究人员退休或人员调动等引起)的流失依然存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中国加入WTO后,农业将逐步走出国门,农业生产相关的各个环节,需要各类知识的支持;农业信息管理机构,在知识管理的影响下,开始重视显性知识管理,如文献图书的数据库建设,但却没有重视隐性知识,即无序化、非结构性知识(如人的重要思想,有创新性的方案或建议等)的管理。由于科研单位存在以上问题,导致这些单位知识分散,相互之间知识封闭;出现重复性研究现象,导致资金和人才的浪费;单位知识资产不能集成以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的整体布局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开发和管理的人力资源拥有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知之甚少,无法通过知识管理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所有这些存在的问题和结果,为知识管理研究的开展和应用,表现出强有力的需求。3农业科研机构知识管理的核心——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农业科研机构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用于知识管理。研究表明,科研单位90%以上的知识是隐性的。因此,在知识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从各个方面体现了隐性知识的转化问题。无论是开发一个知识管理系统,实现知识关联和知识地图表达,以及对网络等信息技术的使用,还是知识管理下科研管理、智力管理、竞争情报、组织创新等的具体应用,都从不同角度促进农业科研机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显性知识是能用正规语言明确表达、易于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知识,包括文献、数据等。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经过数字化或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处理的显性知识,获取和组织变的更加容易和便捷。由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相互对应的,而且可丁强等:农业科研机构知识管理研究··357中国农学通报,甚至角度不同时,既可以是显性知识,又可以是隐性知识[5-6]。3.1隐性知识概念及特征隐性知识是由英国科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于1958年提出的[7]。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波兰尼对隐性知识有一个经典比喻:“我们能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隐性知识具有以下特征:(1)默会性:波兰尼指出,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understanding),是一种领会。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2)个体性:隐性知识一般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很难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但是可以通过特殊的方式(例如“师传徒授”)传递。(3)非理性:显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反思,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因此隐性知识具有非理性特征,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4)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相联系,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5)文化性: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析那个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或者说,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包括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6)偶然性与随意性:隐性知识比较偶然、比较随意,很难捕捉,所以获取的时候就比显性知识要困难。(7)相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是同时对另一
本文标题:ERP之沿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