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精准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掌握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情况及各自特点。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主基础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2)赫鲁晓夫执政。斯大林体制2.措施(1)农业:用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和饲养一定数量牲畜;开垦荒地,扩大____________;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2)工业:将部分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收购制自留地谷物生产企业管理权物质利益原则3.评价(1)意义:一定程度上冲破了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2)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提出的“20年建成”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实际。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传统观念经济体制共产主义盲目性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的原因:①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为积累资金发展工业,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长期处在落后状态。②苏联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内容(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扩大企业的______________。(2)农业:采取扩大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政策。价值规律经营自主权农场提高3.评价(1)收到了一定效果。(2)局限:①没有突破原有的框架。②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③与美国的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4.结果: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经济体制军备竞赛【明析概念】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2.措施(1)从根本上触动。(2)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_________管理经济。(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存在。经济体制经济方法个体经济3.弊端(1)提出了“”,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4.结果:改革失败,导致1991年。加速发展战略宏观决策苏联解体【易错提醒】1.对苏联改革的认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重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在重工业。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成功实现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客观上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仍有光明前景。【轻巧识记】用“一、二、三”巧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一个结果: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两大方面: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在经济方面;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主要转到政治方面。三大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针对斯大林体制弊端的日益严重,赫鲁晓夫首先进行了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但由于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和脱离苏联实际而最终失败。2.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由权,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但最终使苏联经济全面滑坡。3.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因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探究突破升华课上互动重难探究要点一苏联三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史料探究]史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问题1:根据史料一,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学生试答:提示: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农业方面,但他的农业改革违背自然规律,且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推行。史料二: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有所增强。……他尤其重视发展军事工业,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这使苏联军费开支不断增大,从1965年的326亿美元到1981年增至1550亿美元,即增长了3.75倍,占苏联财政支出的1/3。问题2:根据史料二,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学生试答:提示:史料二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但庞大的军费开支加重了苏联的财政负担,使苏联不堪重负。史料三: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问题3:根据上述史料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系的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学生试答:提示:首要目的: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错误做法: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史论升华]比较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项目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局部改革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重点重点在农业领域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重点在经济体制方面结果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改革造成了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改革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还导致了苏联解体相似点①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②内容:都对经济政治体制所带来的弊端进行改革;都涉及扩大企业的自主权。③结果:改革都失败了要点二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不足及教训[史料探究]史料一: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问题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学生试答:提示:史料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史料二:“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问题2:史料二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是什么?其后果如何?学生试答:提示:过程: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把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后果: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史论升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启示(1)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2)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3)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4)改革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努力建设政治文明,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5)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只有计划或只有市场都不利于发展生产力,要两者相结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6)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7)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解析与探究]参考上述两种评价,谈谈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提示:材料一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超越斯大林体制,因而是失败的改革。材料二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的,但也有成功之处,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予以必要的理解和尊重。两种观点并不是截然相反的,都是可取的。大家可就此表达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自我测评]1.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并谈谈你的看法。提示: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赫鲁晓夫20世纪50年代的改革因没有理论上的突破和带有盲目性而以失败告终。勃列日涅夫在60~70年代的改革有一定成效,但由于没有突破原有体制框架而成果有限。80年代中期以后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触动了原有体制的框架,但由于发展战略失误而陷入困境,最终导致苏联解体。②可以从理论上打破思想束缚、体制上突破社会主义的传统框架、战略上符合国情等方面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2.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提示:①指导思想方面: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都没有脱离“左”倾教条主义和“左”的理论框架的限制,而戈尔巴乔夫虽然看到了必须对此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在实际改革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宏观决策和完善的配套措施,没有在客观上跳出“左”的理论的束缚。②主要内容方面:都重视发展工业(前两者特别重视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农业、轻工业等有所改革,但无太大成效。③结果:取得了短时期的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状态。对点反馈巩固对点检测当堂反馈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2018·湖南永州高三三模)1953年苏联农庄向国家和合作社出售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为41.4亿卢布,1960年为141.6亿卢布,即在产品量增长0.6倍的情况下,收入增加2倍以上。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斯大林模式遭到了彻底否定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C.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大力推进D.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解析:从材料时间来看,应该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材料数据显示农庄收入增长2倍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对于农业进行了调整,借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D项正确;A项错误在于“彻底否定”,不符合事实;B项错误在于“土地所有权”,不符合当时情况;C项无从体现。答案:D2.(2018·江苏卷)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解析:“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表明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企业管理权由中央向地方的转移,但仍然是计划管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也就不会削弱公有制经济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76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