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一)(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1单元质量检测(一)(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山西省确实是腐败重灾区,一些被揭露出的情况耸人听闻....,后果十分严重,这种严重的腐败现象,是长在山西省身上的毒瘤。②对灾区人民,有关部门首先要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然后再组织他们生产自救。③“简练为文”是适应快节奏时代的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句无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④莫言用一场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平实、淡定、从容、自信,让人见微知...著.,于“中国故事”中品味“中国精神”。⑤看完新上映的《神探夏洛克》第三季后,我们几个侦探迷仍有意犹未尽之感,前几季的情节仿佛赫然在目....。⑥蔡京当上宰相后与米芾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平等的翰墨之交,而米芾为了苟合取容,有时也不得不做不经之谈....。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⑥解析:选C①耸人听闻: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震惊。不合语境,应用“骇人听闻”。②燃眉之急:像火烧眉毛那样非常紧急的情况。使用正确。③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不合语境。④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使用正确。⑤赫然在目: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可改为“历历在目”。⑥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使用正确。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由于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结果,给予这个群体关怀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B.欧洲环境和卫生组织绿色真相基金会近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工作场合吸烟将导致不吸烟同事患肺癌的危险性增长12%至19%。C.黑豆基本不含胆固醇,只含植物固醇,而植物固醇不会被人体吸收利用,又能抑制人体吸收胆固醇,降低胆固醇在血液中含量的作用。D.好多部门都希望借助学校这个阵地来实现“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靠征文、演讲、手抄报等比赛来完成。解析:选BA项,“由于……结果”句式杂糅。C项,成分残缺,“作用”没有谓语。D项,“实现”“效果”搭配不当。2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A.绕过假山草坪,范大昌奔向两幢平行建筑的新楼,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盘踞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B.每条山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都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C.灯笼草不在意生存环境的优劣,不在意花朵的大小,不追求果实的甜美与赞誉,它活得单纯,甚至是清心寡欲。D.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解析:选A“盘踞”是拟物手法。4.请从以下对联集锦中,挑出适合山东与山西以及广东与广西的语句,并依次分别组成上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水泽源流江河湖海②金银铜铁铬镍铅锌③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④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⑤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⑥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⑦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⑧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A.③④⑧⑦B.④③⑤⑥C.①②⑦⑧D.②①⑥⑤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联的基本规则,适当结合地域文化知识。除了从联文的内容去辨别对联的上下联,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其他对联:水泽源流江河湖海(青海);金银铜铁铬镍铅锌(甘肃);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云南);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海南)。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走进三江湿地,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涉过沼泽②那种生命与大自然的融洽③每当穿过农田④常常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⑤或自由翱翔于绿地与蓝天间时⑥看到东方白鹳、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在我的镜头里信步闲行A.⑥①④③⑤②B.③⑥①⑤④②3C.③①⑥⑤②④D.⑥③①⑤②④解析:选C语段是总分结构,后文应该与“走进三江湿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相照应,并注意关键词“每当”“或”等,还要注意句间衔接。因此确定②④在最后,③①在前,⑥⑤居中。二、阅读鉴赏(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5分)大型肉食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我们还会发现肉食者与素食者之间一个有趣的差别:素食者的眼睛大多长在头部的两侧,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却往往处于同一个平面,像狮、虎、狼、豹。其实生物学上的解释非常简单:一个为了聚焦瞄准猎物,一个为了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敌并在奔逃时选取路线。一头鹿的衰老是幸福的,意味着无数次的成功脱逃,意味着无数次另一头鹿作为替身去死——深水晶似的柔顺的眼睛逐渐闭合,缀满梅花图案的工艺的身体被自己的鲜血浸透。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冈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面对迫近的死亡,鹿群之间既相互掩护又相互推托。世界旷大,它的栅栏由猎食者的目光围就。嗜血的胃总比啃草的牙享有更快和更愉快的消化。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6.本段写到了动物的眼睛长的方位的差别,是不是与“斑纹”无关?(4分)答:参考答案:不是。它直接说明眼睛生长在什么方位是生存的需要,也就暗示了动物生长什么样的斑纹也是生存的需要,不同动物的斑纹各不相同。7.怎样理解“一头鹿的衰老是幸福的”?(3分)答:参考答案:说明鹿在自然界生存的艰难,一头鹿能活到衰老而未死去,说明它经历过一次次成功的逃脱,一次次的侥幸,那么这幸福里也有斑纹的功劳。8.写动物的群居与独居,是不是与主题脱节?(4分)答:4参考答案:不是。动物生存技巧有很多,弱小动物不仅有斑纹保护,还用群居这个方式来保护自己。9.如何理解“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一句?(4分)答:参考答案: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道德约束不了命运,保证不了生存,尊严在暴力面前是脆弱无力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8分)二十四桥茅以升中国修桥,向来有个“收尾工程”是别国所无的,那便是要为这桥题个好听的名字,借以记事或抒情,而不是简单地用个地名就够了。题名本来是好事,但有时也会因此而引起误会。诗文中常有一个桥字和上面两三个字连在一起,看去好像是有这么一座专名的桥,但又像是不过是桥的说明而已。唐代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就是一例。这到底是一座桥的专名呢,还是说有二十四座这么多的桥。千年来不少人为这问题作了考证,直到现在,报上还不时有争论。不知什么原因,“二十四桥”这个词很能引人入胜,我也为它引出一些话来。杜牧的原诗是《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用很少的字,表达出对扬州的繁华消逝,人去楼空之感。二十四桥和未凋的草一样,还依然存在,但江南秋尽,那桥上的吹箫玉人,却不知何处去了,这在明月之夜更是显得凄凉。这里的玉人“何处”,应作玉人“何在”解,来形容往事的不堪回首。往事越繁华,越显出今日的萧瑟。这首诗中,只有“二十四桥”这几个字指出往事的遗迹,因而这几个字就要能充分反映出昔日的盛况。如果这只是一座名叫“二十四”的桥,它如何能体现全扬州的繁华呢?扬州的桥很多,而且从隋朝起,就分布在全城。《一统志》云:“扬州二十四桥,在府城,隋置,并以城门坊市为名。”杜牧的《樊川集》云:“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耀罗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可见杜牧是很醉心于这九里三十步街中的繁华的。二十四桥既以城门坊市为名,5就当然是罗布于这九里三十步街中了。因此,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定然不只是一座桥。正因为这个缘故,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才为这二十四桥,考订出它们的名字,并且指出,在那时(约1064年),二十四桥中存在的仅有八座了。后来当然就全部损坏了。到了明朝,就有程文德的诗:“倒看飞鸟穿林外,俯听吹箫出境中。二十四桥都不见,更从何处见离宫?”(见《扬州府志》)二十四桥逐渐减少,就出现一种传说,认为这仅仅是一座桥的专名。如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云“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清代吴倚《扬州鼓吹词序》云“出西郭二里许有小桥,朱栏碧甃,题曰烟花夜月,相传为二十四桥旧址,盖本一桥,会集二十四美人于此,故名”;清代梁章钜《浪迹丛谈》云“或谓二十四桥只是一桥,即在孟玉生山人所居宅旁”等等,其实都是没有什么确证的。比较有力的说法,是引南宋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所谓“仍在”“桥边”,似乎应当是指一座桥,否则如是很多桥,难道每座桥边,都有红药吗?但是,紧接这几句词的上面,还有相关的几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可见,“二十四桥”这句和“豆蔻”“青楼”两句一样,都是从杜牧的诗句来的,既然在“豆蔻”“青楼”两句的上面,有一个“纵”字,这个“纵”字就应当贯串到“二十四桥”这句,这才使姜夔从慨叹“玉人何处”而不由得“念”到桥边红药;玉人不在,红药何用,无怪杜牧的“明月”也就变成“冷月”了。显然,这首词里所指的二十四桥,就是杜牧诗里的二十四桥,而不会是另指一座桥;尽管沈括所见的六座桥,经过金人南下,到姜夔时,也许只剩下一座了。(选自1963年2月6日《文汇报》,作者茅以升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桥梁专家。)10.作者认为“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定然不只是一座桥”的依据是什么?(6分)答:解析:“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定然不只是一座桥”是文章第二段论述得出的一个结论。结论前“因此”二字提示我们,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在上文。而上文主要是对杜牧诗的分析,分析可分两层:一是从诗意出发,指出诗歌“用很少的字,表达出对扬州的繁华消逝,人去楼空之感”;二是从史志记载和杜牧经历出发,指出“杜牧是很醉心于这九里三十步街中的繁华的”。要注意的是,下文引用程文德的诗,可以作为“二十四桥不只是一座桥”这一观点的论据,但不能作为“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定然不只是一座桥”这一结论的原因。参考答案:①如果是一座桥,不能体现全扬州的繁华。②杜牧醉心于九里三十步街的6繁华,二十四桥以城门坊市为名,罗布于九里三十步街中。11.有人认为南宋姜夔《扬州慢》词中的“二十四桥”是指一座桥,作者反驳这一看法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内容回答。(6分)答:解析:作者反驳的文字主要在第五段,是紧承上段“二十四桥逐渐减少,就出现一种传说,认为这仅仅是一座桥的专名”而引出的一层阐述。首先指出姜夔词相关词句是引用杜牧诗的诗句而来,再指出“这首词里所指的二十四桥,就是杜牧诗里的二十四桥”,所以“二十四桥”指一座桥的看法是不对的。参考答案:这首词里所指的二十四桥,就是杜牧诗里的二十四桥。12.分析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6分)答:解析:分析全文论述思路,首先要针对论述中心划分全文的层次,然后概括每一层内容要点,并且以序词将各层内容要点串联起来。全文围绕“二十四桥”的争论展开论述,明显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提出论题;二是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分析论证;三是批驳错误的看法。参考答案:首先由桥需要题名这一常识引出“二十四桥”是专名还是许多桥的争论,即引出话题。然后引述并仔细具体分析杜牧诗的内容,得出“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定然不只是一座桥”的结论,并引用《梦溪笔谈》和程文德诗加以印证。接着批驳“二十四桥仅仅是一座桥的专名”的看法,并得出结论:姜夔词里所指的二十四桥,就是杜牧诗里的二十四桥。(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2分)材料一: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一)(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9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