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周末培优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1周末培优【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取材于《管子·轻重》)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将:率领B.什.至而金千斤也什:十倍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赋:给予D.衡山之民释其本.本:农耕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使人之.楚买生鹿载粟而之.齐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2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楚以.生鹿藏钱五倍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藏谷十之六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B.天且以齐私楚也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译文: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译文:5.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①桓公②管子③衡山之君6.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参考答案】1.C2.B3.D4.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5.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6.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试题分析】3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抓住文中人物的事迹来概括。桓公重用管子,有事征求并遵从管子的意见,最终使得楚国服从、衡山国归顺,这是桓公从善如流(或“虚心纳谏”)的结果,因此可用相应的成语或熟语评价桓公的表现。管子没有劝桓公出兵攻伐楚国,而是利用计谋使楚国臣服,可见其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谋;管子料到楚王会向齐国求购粮食,也料到燕、代等国必跟从齐国收购衡山国的兵器,可见其神机妙算;等等。而衡山之君为一时利益所迷惑,鼠目寸光,愚不可及,最终为人所制。据此可以归纳出相应的成语或熟语来评价管子和衡山之君的表现。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中的“哪些”提示考生答案点不止一个,那么考生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答时,要分析管子具体运用了什么样的谋略。管子用珍贵的宝物高价购买楚国的活鹿,让楚国人民弃农耕而捕鹿,这是一种经济手段。楚国人因缺粮而屈服,可见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如此分析,便不难得出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假:借B.虞不腊.矣腊:岁终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C.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浓郁的香气D.大伯不从.,是以不嗣从:跟随(《烛之武退秦师》“公从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②将虢是.灭,何爱于虞B.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②宫之奇以.其族行C.①桓庄之.族何罪②虢,虞之.表也D.①师还,馆于.虞②且虞能亲于.桓、庄乎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宫之奇以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B.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C.宫之奇认为应该实行德政,力谏虞公,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D.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4.翻译下面的句子。(1)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译文:(2)遂袭虞,灭之,执虞公。译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①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喻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5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②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了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顶伯欲活张良,夜件见良,因以文谕顶羽,顶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注:①“案堵”:安居,“案”通“安”;②“徵”:即“征”。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组:羁押B.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属:交付、委托C.父老苦.秦苛法苦:以……为痛苦D.沛公然.其计然:认为……正确,同意6.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A.且.人己服降,又杀之,不祥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B.与.父老约法三章耳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C.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D.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A.鸿门宴前夕,项王的军队说是四十万人,其实达到百万。沛公的军队说是十万人,其实也有二十万,但沛公还是不如项王有实力。B.刘邦善于釆纳下言。他釆纳张良之计,说服秦将放弃抵抗;又听从张良、樊哙的建议,不入驻秦宫室,封好财宝府库,还军霸上,这成为他后在“鸿门宴”上向项羽解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C.秦朝的百姓也因为秦统治者的暴虐统治而痛苦不堪,只要有人扶义而起,善待百姓,百姓就愿意拥戴他成为新的统治者。秦王朝的灭亡,很好地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68.请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句子及教材中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译文:(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一1.D2.C【解析】C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第一个“是”,这;第二个“是”,宾语提前的标志。B项,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率领。D项,第一个“于”,在;第二个“于”,比。3.C【解析】C项,“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4.(1)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随着灭亡。(2)于是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他,捉住了虞公。【解析】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虢,虞之表也”,判断句;“表”,外围屏障;“从”跟随。第二句中,“遂”,于是;“袭”,进攻;“执”,捉住。二5.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A组:绳子。6.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C:之:动词,到。A且:连词,况且/副词,将要;B与:介词,和/动词,给;D以:介词,因为/介词,把。77.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A“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号称“百万”和“二十万”,不是实际上有这么多。8.(1)适逢项伯想要使张良活下来,在夜里前往沛公军营见张良,趁机把刘邦的说辞告诉项羽,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2)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发生)。【参考译文】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兵比各路诸侯军先到霸上。秦王子婴用白马驾着素色的车,颈上系着丝带,将皇帝的玉玺、符节都封好,在轵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遣我,其原因就是我待人宽厚大度,况且别人已经归降,如果又把他杀了,这是不吉祥的。”于是沛公把秦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周末培优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97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