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五)【河南省濮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暮雨乡愁张清华①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怆,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2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④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⑤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B.海德格尔对“故乡”的解释,表现了东西方对乡愁的不同认识,帮助作者从新的视角理解“乡愁”。C.黄昏、薄暮、烟雨、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只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D.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中关于“故乡”的描写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的见解。2.第③段画线居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33.文章结尾写到:“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D2.“天道”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或者指人的一生注定是个悲剧。“人道”指人对现实世界(包括对人生、对故乡)的留恋。(其他说法符合情理的亦酌情给分)3.“旅人”既指旅行在外的人,也象征着每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行越远,其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会越来越强烈。而每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且无法回头,但他会释然,会坚定地继续前行直至走完自己的人生路。【试题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去理解。根据上文来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可以知道“天道”即所谓的人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从下文看,“人道”是指人们尤其是诗人对生命的悲叹,悲叹人生短暂,说到底就是对世界的留恋。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能力。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要先理解“旅人”含义,“旅人”既指空间旅行的人,也只走在人生之路上的人。“她”,指依恋和追忆中的故乡。“越来越远”是指旅行在外的人越行越远,也是距离自己曾经美好的生活越来4越远,既有空间的也有时间的。“越来越近”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旅行的渐远,对“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会越来越强烈,对家乡越来越亲切。也可以指坦然地走完人生,魂归故里。所以这句话的意思说: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行越远,其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会越来越强烈。而每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且无法回头,但他会释然,会坚定地继续前行直至走完自己的人生路。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无关岁月蒋勋(1)时间其实是一条永不停止的长河,无法从中分割出一个截然的段落。我们把时间划分成日、月、年,是从自然借来某一种现象,以地球、月球、太阳或季节的循环来假设时间的段落。时间,也便俨然有了起点和终点,有了行进和栖止,有了盛旺和凋零,可以供人感怀伤逝。(2)“抽刀断水水更流”,在岁月的关口,明知道这关口什么也守不住,却因为这虚设的关口,仿佛也可以驻足流连片刻,可以掩了门关,任他外面急景凋年,我自与岁月无关!(3)今日的过年是与我童年相差很大了。(4)在父母的观念中,过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1951年,我们到台湾,不仅保留了故乡过年的仪节规矩,也同时增加了不少本地新的习俗,我孩童时代的过年便显得异常热闹忙碌。(5)母亲对于北方过年的讲究十分坚持。一进腊月,各种腌腊风干的食物,便一一吊晒在墙头竹竿上。用土坛封存发酵的豆腐乳、泡菜、糯米酒酿,一缸一瓮静静置于屋檐角落。我时时要走近去,把耳朵俯贴在坛面上,仿佛可以听到那平静厚实的稳重大缸下酝酿着美丽动人的声音。(6)在忙碌与兴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可解的禁忌。孩子们一再被提醒着不准说不吉祥的话。在腊月间打破器物母亲也十分忌讳,如果不慎失手打碎了盘碗,必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这些小时候不十分懂,大了以后又有点厌烦的琐细行为,现今回想起来是有不同滋味的。(7)远离故土的父母,在异地暂时安顿好简陋的居处,稍稍歇息了久经战乱的恐惧不安,稍稍减低了一点离散、饥饿、流亡的阴影,他们对于过年的慎重,他们许多看来迷信的禁忌,他们对食物刻意丰盛的储备,今天看来,似乎都隐含着不可言说的辛酸与悲哀。(8)孩童时的过年,对我便有着这深重的意义,而特别不能忘怀的自然是过年的高潮——除夕之夜了。除夕当天,母亲要蒸好几百个馒头。数量多到过年以后一两个月,我们便5重复吃着一再蒸过的除夕的馒头。而据母亲说,我们离开故乡的时候,便是家乡的邻里们汇聚了上百个馒头与白煮鸡蛋,送我们一家上路的。(9)馒头蒸好,打开笼盖的一刻,母亲特别紧张,她的慎重的表情也往往使顽皮的我们安静下来,仿佛知道这一刻寄托着她的感谢、怀念,她对幸福圆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祝愿。(10)在母亲忙着准备年夜饭的时候,父亲便裁了红纸,研了墨,用十分工整的字体在上面写一行小字:“历代本门祖宗神位”。(11)父亲把这字条高高贴在白墙上,下面用新买的脚踏缝衣机做桌案,铺了红布,置放了几盘果点,两台蜡烛,因为没有香炉便用旧香烟罐装了米,上面覆了红纸,端端正正插了三炷香。香烟缭绕,我们都依序跪在小竹凳上:向这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宗族的祖先神祠叩了头。虽然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在我的记忆中,却如同华贵庄严的神庥①俎豆②,有我对生命的慎重,有我对此身所有一切的敬与爱,使我此后永远懂得珍惜,也懂得感谢。(12)我喜欢除夕。年事增长,再到除夕,仿佛又回到了那领压岁钱的欢欣。我至今仍喜欢“压岁钱”这三个字,那样粗鄙直接,却说尽了对岁月的惶恐、珍重,和一点点的快乐。而这些,封存在簇新的红纸袋中,递传到孩童子侄们的手上,那抽象无情的时间也仿佛有可以寄托的身份,有许多期许,有许多愿望。(有删改)【注】①神庥(xiū):神灵护佑。②俎豆:俎(zǔ)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中作者认为,时间本是不可分割的,但人为地把它分出段落,时间便富有了人的情感。B.文章第(3)段承上启下,是过渡段,从描绘今日的过年,自然过渡到对童年时过年情景的回忆。C.除夕时母亲要蒸几百个馒头,这不仅寄托了母亲对简单生活的感谢和祝愿,也暗含思乡之情。D.本文以“无关岁月”为题,却又处处表达对时光的感怀伤逝,对年关岁月的感悟,耐人寻味。2.文章第(11)段中划线部分,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祭祖的情形,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3.文章第(12)段写道“我喜欢除夕”,请结合(4)~(12)段内容,说说“我喜欢除夕”的原因。61.B【解析】B项“承上启下”“过渡段”“描绘今日的过年”表述有误。2.说明父亲祭祖非常慎重,虔诚,表现了他对先祖的怀念和崇敬,对先祖或神灵护佑的祈求;父亲的行为也让我懂得了对生命的慎重,懂得敬与爱,懂得珍惜和感谢。【解析】这是一处细节描写,通过人物动作的细节刻画,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其作用主要就内容作用展开分析即可。3.过年异常热闹而忙碌;过年食物丰盛;过年有许多禁忌,感觉神秘;对除夕夜尤其感到意义深重(母亲的感谢,怀念和祝愿;父亲教我懂得了对生命的慎重,懂得敬与爱,懂得珍惜和感谢);有领压岁钱的欢欣。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五)(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97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