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大学》节选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切,一律。B.小人闲居..为不善闲居:平时居住。C.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哀矜:怜悯,同情。D.上老老..而民兴孝老老:尊敬老人。解析B项,“闲居”的意思是“独处”。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少之时,血气未定.B.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茂林修.竹C.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然物有出微而著.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而观其辟.丸也解析A项,目标/稳定;B项,修养/长、高;C项,显露;D项,有偏向/躲避。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解析“焉”:①兼词,于兹;②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然”: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那样。答案C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B.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C.弟者,所以事长.也D.上老老.而民兴孝解析此题所给加点的字都是形容词的活用,A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三项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答案A5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2B.弟者,所以事长也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D.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解析C项是宾语前置,其余三句是判断句。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止:终止。B.致知在格.物格:推究。C.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形:表现。D.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谨慎。解析A项,“止”的意思是“最高的境界”。答案A7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⑤掩其不善,而著其善⑥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⑥解析①不是直接阐释;⑤是“小人”的做法;⑥是从反面说明。答案B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3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解析D项,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并没有说这类人也要“慎独”。答案D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参考答案(1)古代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2)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3)这就是所说的内心真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原弊[宋]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B.场功甫.毕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解析A项,“鄙”的意思是“见识浅薄”。答案A11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项是()4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解析③是说后来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答案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解析C项与原文不符,文中说“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老迈去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参考答案(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2)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参考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定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见识浅薄。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掌握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非常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官府)督促男子一定要尽力根据自己的力气完成自己的职责,(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来安排一天的用度。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刚刚够,而农民自己吃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情况严重的,刚收了粮食,农民却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饿死,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国家停止用兵已经三十三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不懂得战争。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5人挑着。他们这样骄纵懒惰,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各州郡的官吏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就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这时却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在田间尽力耕作的百姓,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当然会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征兵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三、语言运用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所以要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弗兰西斯·培根)你说:“不值得做什么努力:无论你怎样努力,都无法达到完善。”但是要知道,你的使命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只在于越来越近地走向完善。(列夫·托尔斯泰)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个人的修身实践,请比较分析它们侧重点的不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解析这两则外国经典名言对我们做人做事都很有启发,提醒我们要向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靠拢。前一则材料侧重于修身的标准与方法,需要对纷繁复杂的人的天性进行取舍,去芜存菁,是对人的天性好坏的设喻。后一则材料侧重于修身的目的和要求,需要看到自身努力的作用与价值,只要努力,就会让自己越来越接近完善,是对“努力无用论”的一种反驳。我们联系现实稍做迁移即可。参考答案①前者谈的是人的天性中不是产生好的东西,便是滋生坏的东西,对其中好的要培养,坏的要铲除;通过设喻,侧重修身实践方法的揭示。后者谈的是人们应积极看待个人的修身过程,只要不懈努力,必将趋于完善;通过批驳,侧重修身实践应具有的态度。②第一则材料启示人们,应常怀惕厉之心,反躬自省,辨善别恶,进而付诸行动,去恶扬善,提升自我。或:第二则材料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4.1《大学》节选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40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