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辐射安全与防护(一)
辐射安全与防护基础知识第一部分公司目前所使用的放射源第二部分电离辐射基础知识第三部分辐射防护基础知识第四部分辐射安全与防护标准第五部分辐射环境安全管理蔡少雄2019.6.15第一部分公司目前所使用的放射源及管理制度核素:Kr85活度:9.2E+9Bq射线类型:β放射源物理形态:气态屏蔽类型:密封铅盒辐射类别:Ⅴ类源重量:0.01kg放射源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台账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于维护放射源管理规章制度Kr85监测方案Kr85放射源应急预案第二部分电离辐射基础知识电离辐射是指能在生物物质中产生离子对的辐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是常见的电离辐射源。电离辐射源一、密封型放射源;是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如后装机、密度计、测厚仪、探伤仪、钴-60治疗仪电离辐射源二、非密封型放射源(开放源):是指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放射性物质。如医院诊断、治疗用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碘-125、钼-锝、氟-18电离辐射源三、射线装置:是指x射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医院用各类x射线机、CT机、加速器,工业x射线探伤机等放射性放射性:某些核素具有自发放出粒子,或γ射线,或电子轨道浮获后放出x射线,或自发裂变的性质,这些性质称为放射性。特点:具有衰变的性质能放出射线,与此同时衰变成别的核素有一定的半衰期原子核数目服从指数规律减少放射性核素、同位素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同位素:指原子核内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核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例如,氢的同位素有三种,氢-1、氢-2、氢-3;铀的同位素有多种,常见铀-235、铀-238;碘的同位素常用碘-125、碘-131。放射性分类分类(按来源)天然放射性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如铀-238、铀-235、钍-232、镭-226、氡-222、钾-40等。人工放射性通过人工方式(反应堆、核电站、加速器、核爆炸)产生的,种类多,常见的如钴-60、铯-137、锶-90、铱-192、碘-131、镅-241、氚-3、氟—18等。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半衰期:某种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数目减少到原来数目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该核素的半衰期。用T1/2表示。时间有:秒(s)、分(m)、时(h)、天(d)、年(a)。如:氚-312.3年、钴-605.27年、铯-13730.2年、镭-2261600年、铀-23845亿年、铱-19274.2天、氡-2223.8天、碘-1318天射线及类型原子核衰变时,发射出的粒子种类主要有α、β、γ、x(光子)等,这些粒子作高速直线运动,称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放射性射线主要有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不同射线的穿透能力比较:γ、xβα放射性活度放射性活度:衡量某一放射源或含放射性物质的强度的物理量。活度符号:(A)单位:Bq(贝可)1Bq=1S-1;1Ci(居里)=3.7×1010Bq(Ci与Bq之间的换算,确定放射源的类型)比活度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中所含的放射性活度-放射性比活度。单位:固体Bq/Kg;液体Bq/L;气体Bq/M3放射性的应用医疗、工业、农业、科研等领域。如γ料位计、液位计、厚度计、密度计、探伤机、中子水分计、核子称、后装治疗机、γ刀、放射性测井、辐射加工等。测厚仪、料位计测厚仪料位计第三部分辐射防护基础知识一、辐射防护中常用量及其单位二、辐射生物效应三、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一.辐射安全防护中常用量及其单位(一)、照射量及其单位(二)、吸收剂量及其单位(三)、剂量当量及其单位(四)、有效剂量及其单位一、照射量及其单位照射量是指x或γ射线的光子在单位质量空气中释放出来的所有电子,当它们被完全阻止于空气中时形成同一种符号的离子总电荷量。照射量的SI单位是库伦每千克,符号为C/Kg。以前曾用伦琴,符号为R。(二)吸收剂量及其单位用来表示任何单位质量受照物质,吸收各类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一个物理量。定义:单位质量受照物质吸收的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即D=dE/dm式中dm为物质的质量(Kg),dE是dm物质所吸收的平均能量(J)。吸收剂量的SI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1),称为戈瑞,符号为Gy。历史上曾用拉德,符号为rad。1Gy=100rad(三)剂量当量及其单位对于不同类型的射线,人体接受相同的吸收剂量所致的危害效应是不同的。组织中某点处的剂量当量H=DQND-吸收剂量Q-品质因数,用于区别不同类型射线的相对危害效应N-其他修正因数剂量当量的SI单位为焦耳每千克(J/kg),专名为希沃特,用符号Sv表示。历史上曾用雷姆,符号为rem。1Sv=100rem吸收剂量表示单位质量的介质吸收辐射能量的多少,而剂量当量表示吸收这些能量对人体可能带来的危害的大小(四)有效剂量及其单位有效剂量表示在多个器官或组织同时受照射时,辐射对人体的总危害。定义:人体各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乘以相应的组织权重因数后的和。E=ΣH.WH-器官或组织所受的当量剂量W-器官或组织的权重因数单位是J/kg,称为希沃特,符号为Sv。二、辐射生物效应(一)辐射效应的分类1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按个体不同)2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按出现时间)3随机效应和非随机效应(ICRP60号称为确定性效应)随机效应是指效应的发生几率与剂量之间是线性无阈关系。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小剂量照射。确定性效应是指效应的发生的严重程度随剂量而变化。(二).影响辐射效应的因素1辐射有关的因素(1)照射剂量:剂量大效应也显著。(2)分次照射:同一剂量分次照射,生物效应低于一次性照射。(3)照射部位:同一剂量,腹部效应严重,四肢较轻。(4)照射面积:同一照射条件下,受照面积愈大,效应愈明显。2、机体有关的因素(1)个体发育过程中的辐射敏感性胎儿儿童成人(2)不同器官组织的辐射敏感性高度敏感组织器官:骨髓、性腺、淋巴、胚胎组织中度敏感组织器官:视觉器官、唾液腺、肾、肝、肺轻度敏感组织器官:中枢神经、内分泌腺、心脏不敏感组织:肌肉、骨、结缔组织三、辐射安全与防护目的:防止发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并将随机效应降低到可容许水平,以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和广大公众的健康,促进核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基本方法对外照射的防护可采用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措施;对内照射的防护措施是阻止或减少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加快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排出。第四部分辐射安全与防护标准一、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二、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剂量限值一.辐射防护基本原则(一)、实践的正当性-利益代价(二)、剂量限制和潜在照射危险限制(三)、辐射安全与防护的最优化(二)、剂量限制和潜在照射危险限制对于个人受到正常照射以及受到潜在照射危险加以限制。综合照射限制,保证个人不会受到不可接受的健康危险。危险限制是对个人所受的潜在照射的限制。(三)、辐射安全与防护的最优化1、最优化的对象:特定源的防护与安全,正常和潜在照射的最优化。2、最优化的目标: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3、最优化的约束条件:剂量约束值4、最优化的最终目的:正常照射防护定出最优化的防护和安全措施;对潜在照射确立事故预防和后果缓解措施。公众照射的控制外照射源的控制外照射源是指会对公众产生照射的源。α、β、γ、x射线和中子都会产生外照射。α射线一般不会产生外照射危害;β射线只有在近距离才可能产生外照射。产生外照射危害主要有γ、x射线和中子。第五部分辐射安全管理管理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十六字方针。管理程序——从放射源生产、销售、使用到退役的全过程管理,从“生”到“死”。编码管理——每个放射源都有一个编码,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唯一、终身。安全责任——辐射工作单位负责本单位日常的安全管理,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来具体负责和落实辐射安全工作。单位法人对辐射安全负总责。相关人员负相应的责任。(安全要靠自己)辐射安全管理许可制度——从事辐射工作的单位必须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才能开展相关的工作,一个法人单位只能有一本许可证,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监督管理——县级以上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其他部门按各自职责管理。现场监督检查是辐射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辐射安全现场监督检查对象——辐射工作单位生产、销售、使用I、II、III、IV、V类放射源单位I、II、III类射线装置单位甲、乙、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单位要求——每年至少有一次的现场监督检查。检查内容需要暂存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和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是否有满足辐射安全和防护、实体保卫要求的暂存库或设备。做到六防(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泄漏)。专人负责保管,存、取、用、还登记,做到帐物相符。监督检查主要方法查阅资料:相关的活动是否记录、记录完整现场检查:安全与防护设施的建设与运行安全与防护措施的建立和落实。现场测量:测量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满足要求。(听、看、问、查、测)
本文标题:辐射安全与防护(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46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