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工厂制造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方案2021
工厂制造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方案为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XX【36】)、《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XX【16】)、《山东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办发(20XX【16】)及德州市安监局下发的《关于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及要求,特成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公司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双重预防机制,深入推进公司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保障生产形势稳定,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具体建设实施方案如下:一、总体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注重实效。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及成员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根据德州市安监局下发的《关于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及要求,按照培训学习、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控制措施制定及落实、风险点公告、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总结提升的工作步骤,高效完成双体系建设工作。二、术语和定语1、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其中,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锅炉、压力容器等等;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状态是指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2、危害因素:危害因素是指生产过程中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四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3、危害因素辨识: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害因素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特性的过程。4、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危险情况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和程度。5、风险评价(也称风险评估):是对危害因素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6、风险度(也称危险性):是指危害因素辨识完成后,需要将危险程度量化,即需要计算每项危害因素的风险大小,其计算出的风险值称为风险度或危险性,据此分析认定风险等级。7、事故隐患hiddenriskofworksafetyaccident企业违反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8、隐患排查screeningforhiddenrisk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9、隐患治理eliminationofhiddenrisk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10、隐患信息hiddenriskinformation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11、一般事故隐患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12、重大事故隐患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以下情形为重大事故隐患:——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整改时间长或可能造成较严重危害的;——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设区的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认定的。13、安全检查(即隐患排查)13.1综合性检查是指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目的,以安全责任制、各项专业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为重点,各有关专业和部门共同参与的全面检查。13.2专业检查主要是指对区域位置及总图布置、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储运、消防和公用工程等系统分别进行的专业检查。13.3季节性检查是指根据各季节特点开展的专项隐患检查,主要包括:(1)春季以防雷、防静电、防解冻泄漏、防解冻坍塌为重点;(2)夏季以防雷暴、防设备容器高温超压、防台风、防洪、防暑降温为重点;(3)秋季以防雷暴、防火、防静电、防凝保温为重点;(4)冬季以防火、防爆、防雪、防冻防凝、防滑、防静电为重点。13.4日常检查是指班组、岗位员工的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以及基层单位领导和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安全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性检查。日常隐患排查要加强对关键装置、要害部位、关键环节、重大危险源的检查和巡查。13.5节假日检查主要是指在重大活动和节假日前,对装置生产是否存在异常状况和隐患、备用设备状态、备品备件、生产及应急物资储备、保运力量安排、企业保卫、应急工作等进行的检查,特别是要对节日期间干部带班值班、机电仪保运及紧急抢修力量安排、备件及各类物资储备和应急工作进行重点检查。13.6事故类比隐患排查是对企业内和同类企业发生事故后的举一反三的安全检查。三、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领导小组设置及职责分工为更好的推动完成双体系建设工作,公司成立安全生产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总经理副组长:生产副总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安全员职责:组长与副组长:负责组织制定双体系建设方案,并调度、督促、监督双体系建设进度及质量;生产部或生产车间:负责所负责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建设的所有工作,完善相关档案、记录;采购部门或采购员:负责采购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建设工作,完善相关档案、记录;销售部门:负责销售方面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建设工作,完善相关档案、记录;设备部门:负责设备及公用工程方面的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建设工作,并完善相关档案、记录;安全员:负责督促、指导各部门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建设,并负责汇总归档;其他部门(岗位):负责各自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建设工作,并完善相关记录、档案。四、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范围、程序、方法及管控(一)辨识范围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常规和异常活动;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二)风险评估程序1、准备阶段:明确风险评价对象和范围,收集相关信息资料;2、风险点确定:2.1风险点划分原则2.1.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示例:如储存罐区、装卸站台、生产装置、作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2.1.2操作及作业活动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示例: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活动。2.2风险点排查2.2.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公司应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辨识,形成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风险等级等内容的基本信息。2.2.2风险点排查的方法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式的结合进行风险点排查。3、危险源辨识3.1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公司应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的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3.2危险源辨识的方法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应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等方法,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应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等方法,对于复杂的工艺应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或类比法、事故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3.2.1工作危害分析法实施步骤该方法针对的分析对象是动态活动,其步骤包括作业活动划分、选定、危害因素识别。3.2.1.1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也可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1)日常操作:工艺操作、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2)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汽)、停风、停止进料的处理,设备故障处理。3)开停车:开车、停车及交付前的安全条件确认。4)作业活动: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吊装、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采样分析、检尺、测温、设备检测(测厚、动态监测)、脱水排凝、人工加料(剂)、汽车装卸车、火车装卸车、成型包装、库房叉车转运、加热炉点火、机泵机组盘车、铁路槽车洗车、输煤机检查、清胶清聚合物、清罐内污油等危险作业;场地清理及绿化保洁、设备管线外保温防腐、机泵机组维修、仪表仪器维修、设备管线开启等其他作业。5)管理活动:变更管理、现场监督检查、应急演练等。3.2.1.2分析并选定作业活动1)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注:应按实际作业划分,要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是如何进行的,对操作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为宜。如果作业流程长、步骤多,可先将该作业活动分为几大块,每块为一个大步骤,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2)分别对所有作业活动分析结束后,经过评审筛选,选定存在危害因素并具有一定风险的作业活动填入《作业活动清单》(参照表1)。表1作业活动清单(记录受控号)单位:№:序号岗位/地点作业活动活动频率备注12(活动频率:频繁进行、特定时间进行、定期进行。)3.2.1.3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表2-1,2-2)1)该表是公司针对动态作业活动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分析评价全过程的记录。在本阶段应将作业活动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填入表中“工作步骤”和“危害因素或潜在事件”栏目,并参照本指南第3.4条内容填写表中“主要后果”栏目。2)《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中“工作步骤”、“危害因素或潜在事件”和“主要后果”栏是危害因素辨识环节必须填写的。其余栏目在风险分析、判定等级和风险控制阶段再填写完善。表2-1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记录受控号)单位: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序号工作步骤危害因素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主要后果控制措施LSR风险等级12分析人员:分析日期:审核人:审核日期:审定人:审定日期:表2-2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记录受控号)单位: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序号工作步骤危害因素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主要后果控制措施LSR风险等级12分析人员:分析日期:审核人:审核日期:审定人:审定日期:(备注: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3.2.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实施步骤该方法是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该方法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进行检查或评审,是辨识危害因素及其风险的又一方法,适合于对静态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其步骤包括编制安全检查表、列出设备设施清单、进行危害因素识别。3.2.2.1安全检查表编制的依据1)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2)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3)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4)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5)有关研究成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3.2.2.2安全检查表编制步骤1)确定编制人员。包括熟悉系统的各方面人员,如工段长、技术员、设备员、安全员等。2)熟悉系统。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
本文标题:工厂制造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方案202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46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