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解构微软帝国权力运作模型中之科技主体
解構微軟帝國權力運作模型中之科技主體155靜宜人文社會學報2009年7月第三卷第二期頁155-176ProvidenceStudieson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July2009,Volume3,No.2,pp.155-176解構微軟帝國權力運作模型中之科技主體1陳瑞佳、邱誌勇2摘要本文將試圖運用米歇爾‧傅科以「權力─知識─規訓」為核心的系譜學方法論。論述關於新一代軟體帝國內部的權力運作模式,在此過程中,「軟體科技」鑿下了自身發展的基礎,擴大其作為資訊社會時代最重要知識體系所能發揮的總體效應。同時本文也藉由探索關於主體的科技勞動來解讀微軟帝國與個別使用者之間的權力關係,以及微軟如何藉由將具備科學地位的知識系統「軟體科技」造就為龐大的商品體系來執行其帝國的全球監控。關鍵詞:微軟、權力運作、科技主體、帝國1本文初稿發表於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主辦之「2008傳播與科技研討會」,經評論人意見修改而成。另,作者要感謝人社學報兩位匿名評審的寶貴意見。2陳瑞佳為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邱誌勇現任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兼系任。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56壹、緒論「電腦」是當代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科技突破,重要的程度已讓人類的生活持續圍繞著一台數位機器旋轉,正是因為「電腦」的重要性已經逐漸超越人類所能掌控的範圍,環繞著「電腦科技」的研究也與日遽增。因為電腦科技本身的高度內爆,用什麼樣的方式或理論來研究電腦最合適,至今仍無定論。但是,用什麼樣的研究方式來研究電腦最具突破性?或許才是所有研究者最需思考的問題。「哲學」這個看似與「電腦」最難以構連的知識領域,就是筆者對前項問題的答案。在本篇研究中,筆者將不再僅是將「電腦」視為一組功能強大的數位機器,而是將電腦內部的「軟體系統」解離,作為研究客體。在本文中主要是針對由微軟(Microsoft)這間資訊科技時代最龐大的企業帝國所產製出的軟體知識體系,探索微軟如何藉由軟體知識體系的產製,引領帝國主義朝向新型式的科技帝國發展,在新型的微軟帝國中,不倚靠武力侵略殖民;而靠知識生產將個人縫合進由資訊科技主導的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軟體知識系統」是本文進行哲學理論思辯的切點,那麼應該應用哪位哲學家的理論呢?本文選擇法國當代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大師米歇爾‧傅科(MichelFoucault)的系譜學(Genealogy)研究。後結構主義是對1950年代以來盛行於學術領域的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的反思,結構主義宣稱要揭示所有事物內部或背後隱藏的深層結構,哲學研究的目標就是要找尋人類心智與文化的普同(universal)結構。自康德(Kunt)以降,西方哲學歷經語言學轉向,不再尋找語言背後的基模(schema),也就是不再進行形上學式的探索,因為所謂的基模其實就是語言,「從來就不是意識透過語言表達它自己,而是意識就是語言」,因此所有的研究當從語言著手,結構主義語言學與神話學就是結構主義思維的代表,由於其尋找的是普同性的結構,所以著重於語言的共時性研究,致使結構主義的研究結果難以探索社會的變動,語言成了與社會、人類相互解離的系統,語言似乎成了中立的符號體系,反形上學式的思維與此種研究模式產生根本上的衝突,在結構主義的思維下「語言」反而成為形上學式的本體存在,不受任何社會文化的影響。解構微軟帝國權力運作模型中之科技主體157而後結構主義就是要打破此種思維的侷限,在後結構主義的思維中,「語言」絕對不是純粹的中立性傳達系統,而是受到總體性的社會權力機制所浸潤。因此後結構主義不再研究語言中的言語結構或圖騰系統,後結構主義研究的重心是系統性的語言—論述(discourse),因為,如果意識就是語言,那麼任何事物在進入人類意識領域時,必先接受語言的收納與浸潤,藉由各種「接合」主體的技藝、制度、機構,主體是被總體性權力機制以論述產製出來的,所以只有論述型構的主體以及論述型構的客體,在語言之外沒有任何「本質」或「形上」東西,「語言」本身也是受各種權力機制浸潤的體系,不具有任何先驗性的本質特徵。論述不是中立的語言系統而是受到權力浸潤的社會機制,「權力」就成為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之間的根本性差異,後結構主義對論述的研究其實是為了探索權力,在傅科的理論體系中則針對系統性的知識,作為其研究「權力—論述」的樣本,傅科在後結構主義的洪流中,其理論最特殊之處在於傅科研究的是系統性的知識體系,例如:研究精神病理學的《瘋狂與無理性:古典時代瘋狂史》(Folieetdéraison)、或是《臨床醫學的誕生》(Naissancedelaclinique)。在傅科早期的研究中,已經奠定其「權力—知識」的研究核心。1975年傅科出版了《規訓與懲罰》(Surveilleretpunir),所謂的系譜學研究正式成型,藉由考察王權時期的「酷刑」懲罰系統到民主法治時期「監獄」的新式監控式懲罰,傅科得出「權力—知識—規訓」循環運作模式。不同的總體性權力機制,由王權到民主的轉變,致使不同的懲罰系統出現,在新的司法體制中,整套改造犯人的知識與懲罰糾結在一起,改造犯人的知識圍繞著犯人的身體研究展開,藉由活動空間的封閉化以及生活時間的嚴厲規格化,新式司法懲罰體制以最枝微末節的方式規訓犯人的肉體,「監獄」內的一切形式活動是一套完整的肉體操控知識,藉由肉體操控知識的累積與施行,權力得以掌控犯人。在這樣的規訓式權力機制中,權力不再以壓迫的形式強加於個人,而是意圖生產與再生產一個符合社會規定的主體。正如傅科在系譜學方法論的論述中所展現的,其論述轉向探索論述型構的發動機制、運作機制,以及不同的權力機制如何以特定的方式生產論述,如何藉由論述的生產來展演、延伸權力,也探索在多重論述不斷增生的過程中,論述交集於特定客體下的情形。換言之,權力透過各種關於人類知識產製整體性的規訓技藝,隨著權力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58機制的不同規訓技術也互有差異,但是規訓技藝總是以最精細、最支微末節進行,規定了對人體具體的政治干預模式,權力透過規訓技藝生產與再生產了肉體,將肉體的勞動力縫合進權力機制內部,並在規訓的過程中將每個肉體轉化微權力網絡的支點,進而建立關於權力的「微觀物體學」。在極度微觀的權力觀中,權力無所不在的原因是因為任意兩點之間的關係中都存在著權力,連續的、重複的、自我再生產的整體權力循環只是前者的總體結果。此種權力觀的基礎便展演出四種面向:內在規訓(ruleofimmance)、不停變化的規則(rulesofcontinualvariations)、相互調節的規則(ruleofdoubleconditioning),以及論述多種戰術的規則(ruleofthetacticalpolyvalenceofdiscourse)。總而言之,系譜學透過論述元素分佈、論述的戰術生產力、整體化戰略的研究,以及論述的歷時性變化來探索權力的變化、權力的運作模式,以及權力的總體機制(Foucault,1998:98-100)3。由「微軟」所生產銷售的「軟體系統」,也是意圖生產與再生產符合微軟規定的資訊科技勞動主體,在微軟的帝國中,商業權力渴求的是一個無限擴張的科技監獄,這個科技監獄中主體唯微軟之命是從,一切的電腦活動都以微軟的軟體系統為尊,即便帝國是以企業的形式運作,但是,在自由市場中消費者仍能感受到科技帝國仰賴著軟體知識系統的權力運作。3對於傅柯理論論點的引用乃是交互參照英文與中文翻譯版本。解構微軟帝國權力運作模型中之科技主體1591960年代程式語言4設計混沌初開,此時,承繼愛因斯坦科學哲學觀的「BASIC語言」5問世,「精簡」成為BASIC語言的優點特色。由於BASIC語言精簡易學,幾乎被應用於所有電腦的處理能力上,當時的電腦愛好者甚至自行研發BASIC解釋器。此後,BASIC語言的潛力被比爾.蓋茲(BillGates)與保羅.艾倫(PaulAllan)洞悉,1972年,資訊工業進入突破性發展的紀元,比爾.蓋茲與保羅.艾倫正式成立微軟的前身「交通資料公司」(Traffic-O-Data),為電腦工業史上第一部商品化生產的微電腦,由「微器遙控系統公司」(MicroInstrumentationandTelemetrySystem,MITS)公4程式語言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新一代符號系統,是人類與電腦溝通的語言由文字與記號所形成的指令集,程式語言具有純粹知識的特質,可以將使用者的需求以程式碼的形式傳達給電腦,讓電腦為人類效命。是程式語言的發展演進,才有今日高速發展的軟體系統。最早的程式語言是機器語言,也就是CPU唯一能辨識的語言,在電腦機器的世界中只能分辨高電位的「0」與低電位「1」兩種數位訊號,機器語言就是連串的0與1的組合,可以組成能直接被CPU辨識的指令,但是撰寫機器語言是非常複雜困難的,因為要熟記每種組合數字組合所代表的指令意義,譬如﹕「11111111」代表乘法。為了克服使用上的困難,更進步的低階程式語言「組合語言」(AssemblyLanguage)問世,組合語言以較為口語化的型式表示,例如「PUSHAX」,但是組合語言是無法被CPU辨識的,必須透過「組譯」(assembly)動作將組合語言再轉換為機器語言,但是使用組合語言必須要對CPU的運作流程有通盤熟悉的了解,而且要在許多暫存器之間不停移動資料,還要明確告知CPU資料位於何處,亂寫一通的結果就是當機。為了克服組合語言碰到的瓶頸,高階程式語言問世,使用高階與研究不需要再考慮惱人的記憶體位置,或是在運算過程中該將哪些資料儲存在哪個暫存器中,高階程式或軟體可以自動處裡這些轉換過程,使用者只需要進行程式流程控與變數宣告就可以進行軟體開發,高階程式語言雖然在執行上比較慢,但語言本身易學易懂,是現今軟體發展的主要工具。第四代語言是4GLS,通常應用於資料庫系統,像成績查詢系統或醫院門診系統等。第五代語言是自然語言,也是程式語言發展的終極目標,自然語言必須搭配人工智慧(ArtificialIntelligence)的發展,目前的電腦技術上無法完全達到自然語言的目標。常見的程式語言包括:「Fortran」、「ADA」、「PASCAL」、「COBOL」、「PROLOG」、「Basic」、「VisualBasic」、「Java」、「HTML」、「LISP」、「C」、「C++」新一代的程式語言是微軟公司極力推展的「.NET」(徐偉智、馬維銘、鄭苑鳳,2007)。5BASIC(BeginnersALL-PurposeSymbolicIntroduceCode),1964年由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Institute)的約翰‧肯門(JohnG.Kemeny)與湯瑪斯‧庫茲(ThomasE.Kurtz)兩位教授完成編譯器的程式語言撰寫工作,是早期計算機發展史上,應用最為廣泛的高階程式語言,其設計概念不注重結構化與模組化,以簡單易用,方便初學者學習為設計目的,是所有程式設計的初學者必須學習的一種程式語言。由於其發展初始便具有教育目的,越來越多的學校採用BASIC程式語言當作計算機課程的必要教學內容。BASIC一直於DOS操作環境內運作,在MS-DOS的時代Microsoft就推出「QuickBASIC」;為了適應Windows的圖形使用者介面,Microsoft又進一步推出「VisualBASICforWindows」,不但保有Basic易學、易操作的特性,更具備人性化的視窗介面,可以快速的發展應用於MicrosoftWindows作業系統內的應用程式,一直護航Windows系統的壯大。A但是由於Basic語言過於簡單,此語言的大量運用與風行卻被專業的程式設計學家視為程式設計應用的倒退(徐偉智等,2007;陳志成,2005)。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60司所生產的「Altair」,撰寫可以應用Intel8080微處理器的BASIC解釋器,這套運用BASIC程式語言所撰寫的軟體稱為M-BASIC在與「微器遙控系統公司」合作的過程中,蓋茲與艾倫再度運用BASIC語法撰寫出最早期的DOS系統。1975
本文标题:解构微软帝国权力运作模型中之科技主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57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