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单元提升(四)1.宰相制度的废除史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解读宰相制度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发展到衰亡的过程。朱元璋在开国时设立了左右宰相,他认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和相权的矛盾都无法得到解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杀掉了胡惟庸等人,并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制,分中书省及丞相的权力于六部,提高六部职权和地位,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朱元璋要求他的子孙也永远不准设立宰相。2.明朝政治制度呈现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史料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解读史料摘自《明史》,作者认为明朝早年的政治制度具有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的特点,明朝初年沿袭了元朝的政治制度,设立中书省,总理政务,后来又废除中书省,权分六部,又借鉴了宋朝,设立殿阁大学士,最终形成内阁制。3.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史料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王夫之《读通鉴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顾炎武《日知录》解读史料是王夫之和顾炎武对传统政治制度的思考,王夫之批判了君主专制和家天下,顾炎武则主张分散天子的权力,由此可见他们都认识到了君主专制的危害,并提出分散或者限制君主权力的主张,由于时代局限,他们未能提出取代君主专制的新的政治制度。4.清朝前期的边疆民族地区政策史料清初,为了沟通中央和边疆的联系,清廷特设理藩院进行专管,同时又派将军、都统大臣等官员,驻扎各地,代表朝廷统筹全局,监督中央政令的推行。而一般民刑事务,如编审人丁、征收赋税等,都由经朝廷任命的所在民族头领,或土官、土司自行管理。在制度上,清政府也多依据各民族的传统,保留其原有制度,如蒙古地区实行的盟旗制度和新疆维吾尔族中实行的伯克制。在蒙藏等地区,清政府特规定:凡喇嘛寺庙、僧徒得登记注册,包括班禅在内的各大喇嘛转世,需经清廷认可才算有效。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白钢总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解读史料反映清朝前期管理边疆民族地区政策呈现以下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部分自治相结合;尊重少数民族传统;借助宗教强化管理。这种灵活的政策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边防,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题明清时期——历史的机遇与错过活动要求:1.查找文献以及上网搜集资料,找出明清时期在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因素,分析这些新因素蕴含着什么历史发展方向,并写出一份调查报告。2.查找文献以及上网搜集资料,搜集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固守传统社会的史实,分析这对社会转型有什么制约影响,并写出一份调查报告。3.举行主题为“明清时期——历史的机遇与错过”的辩论会正方:明清时期中国具备社会转型的条件,但是错过了社会转型的历史机遇。反方:明清时期中国尚不具备社会转型条件。4.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我眼中的明清历史。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提升(四)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5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