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时作业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基础巩固1.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表现有()①私营工商业占据了主导地位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③江南地区市镇群的出现④对外贸易空前活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对外贸易空前活跃”不对,因为明清推行“海禁”政策。答案:A2.胡适之先生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地方只是一个村落。徽州人来了,就开始成立店铺,逐步扩大,把小村落变成小市镇了。”所以当时沿江区域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这表明()A.徽州商人是市镇兴起的根本原因B.江南市镇的兴起都与徽商密切相关C.商业活跃促使村落发展成为市镇D.中国江南地区市镇兴起于明清之际解析:考查材料分析能力。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市镇兴起的根本原因,故A的说法不正确;B的说法过于绝对,可以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出来;“徽州人来了,就开始成立店铺,逐步扩大”,表明徽州人带来了商业的活跃,促进了市镇的出现。答案:C3.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解析:注意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体现了雇人做工,按日取值的情况,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答案:B4.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比较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数据信息可知当时中国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的状况。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此时(1820年)仍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导,世界的中心是西欧,英国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因此D项表述正确。答案:D5.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A.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解析: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限制商业的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因此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受商业创造财富的吸引和驱使,许多人纷纷投身商业,妇女也“宁肯嫁与商人”,B、C、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答案:A6.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主要是指()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②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只产生在少数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定义的理解。①项说法错误,只要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即出现了劳动力和货币的商品化。答案:D7.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流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解析:此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程度。四个选项意思相近需仔细区别,教材对闭关政策没有明确表达,因此可以用排除法。从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与外国存在贸易的情况看,可知禁绝对外贸易,一概排斥西方事物和封闭边界都不符合事实,因此正确答案只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流,即选B项。答案:B8.有关清朝海禁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防范沿海人民抗清斗争②禁止海外贸易③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趋势④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的契机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海禁”政策并非禁止海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答案:D9.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一份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至少之年亦买价至三十余万两之多。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上述材料可以得知()A.中国外贸出口货物均为丝织品B.广东的丝织业发达C.对外贸易集中在广东进行D.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贸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引文材料“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分析,体现了C项。其余三项在材料中不能分析得出。答案:C10.大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的盛衰”一章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其“衰机”指的是()A.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与世界的交流B.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单一经济结构C.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先机D.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解析:乾隆统治的鼎盛时期是18世纪后半期,此时西方已经开始工业革命,而中国仍然在高度发达的自然经济上徘徊,这是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A、B、D三项分别始于明中期、战国、雍正帝时期。答案:C能力提高1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这种现象导致()A.纸币产生成为必然B.坊市制度被打破成为必然C.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解析:材料中商品交换价值大必然导致货币的利用会出现变革,即纸币出现成为必然,故A项正确;坊市制度的打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不是商品交易量价值大的必然,故B项错误;商品交换不等同于对外贸易,故C项错误;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是在明清,故D项错误。答案:A12.阅读《欧洲运入中国白银数量图》。图示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A.在与欧洲贸易中占优势B.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自然经济总体持续发展D.新经济因素获得大量原始积累解析:数据图显示欧洲运入中国白银数量逐渐上升,说明中国在与欧洲贸易中处于优势,故A项正确;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对外贸易,不是国内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新经济因素的增长,故D项错误。答案:A13.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解析: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人们就业机会减少,导致沿海居民为了谋生,或者铤而走险,参与走私;或者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答案:D14.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A.抑商的必要性B.海禁政策的恶果C.小农经济的脆弱D.明朝社会矛盾激化解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与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可以反映由于实行海禁政策,海滨一带无法生活,于是连结为盗。这说明海禁政策的恶果。答案:B15.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1700—1820年”,此时西方列强还没有入侵中国,故③不对,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答案:C合作探究16.探究:近代前夜的危机材料:清朝统治前期的二百年间,正是中西方发展出现重大逆转时期:一个在封建社会道路上日益衰落;另一个则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迅速崛起。问题:(1)近代前夜的国内、国际形势?(2)近代前夜的危机表现在哪里?答案:(1)国内形势:①经济上:农耕经济形态更加凝固、强化;②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更加腐朽;③对外政策: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国际形势:①经济上: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化国家;②政治上:西方主要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③对外政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2)危机的表现: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大变革毫无认识,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厉行文化专制,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发生逆转,到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清帝国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之中。创新拓展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解析:第(1)问学生一定要抓住材料一中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每诱岛倭入掠”、朱元璋认为15国“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从材料中的人民、有识之士、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原因,从海外贸易、人民生活、经济收入等角度分析影响。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海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时作业6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岳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5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