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9课欧洲宗教改革[课程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温馨提示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处于大一统的地位。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民族国家的形成,天主教会的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阻碍。为建立适应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西欧各国相继进行了宗教改革运动。本课内容讲述了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概况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在学习时,首先要明确宗教改革的必然性,然后结合德国、瑞士、英国等国宗教改革的概况分析宗教改革的实质及影响。最好能够在学习中比较各国宗教改革的相同点,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1517年,德国天主教僧侣马丁·路德在德国维登堡教堂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德国成为西欧宗教改革风暴的策源地,接着各国纷纷响应。这场声势浩大的宗教变革为什么会发生?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加尔文进行了哪些改革?英国民族教会又是怎样建立的?这些改革对社会进步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如何辩证地评价宗教改革?知识点1中世纪的天主教会1.中世纪基督教的概况(1)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东正教主要分布在拜占庭帝国和欧洲东部。(2)基督教核心:“原罪”和“救赎”。2.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地位(1)在社会生活上,天主教会在西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国王到□01农奴,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出生到去世,每一件事情都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2)在经济上,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02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为了巩固统治,维持奢靡的生活,教会从西欧各国搜刮了巨额财富。(3)在政治上,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03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由于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巨大国际中心。特别提示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势力主宰一切。3.中世纪末期天主教会的影响14、15世纪,欧洲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近代□04资本主义因素逐渐产生。天主教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知识链接基督教“基督”一词是希腊文的汉字音译,原意为“救世主”。这是一种信仰上帝和救世主的宗教。公元1世纪兴起于罗马帝国东部。公元前63年,犹太人被罗马征服,起义遭镇压,乃流散于小亚细亚、埃及、希腊等地。他们渴望有人拯救他们,便创造了一个救世主的具体形象耶稣,通过传道者的宣传,这种信仰便在巴勒斯坦等地传播开来。其教义的主要内容是:救世主不久还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要下地狱;穷人易升天国,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信教者应把财产献给公社,一起过共产生活。这些主张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因此许多奴隶、贫民都信仰它,很快遍布罗马全境,逐渐成为统一的基督教会。知识点2欧洲宗教改革1.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1)直接原因:宗教改革前夕,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罗马教廷乘机大肆搜刮,社会矛盾尖锐。(2)开端: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05九十五条论纲》(原名《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3)主要内容①主张“□06因信称义”,宣称只要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信仰的唯一依据是《□07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特别提示“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②将《圣经》译成□08德文使之广泛流传。③简化了天主教复杂的□09圣礼,并主张神甫可以娶妻。(4)影响范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广泛响应,在德国迅速传播。路德宗教成为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来的新教派,主要在德国、□10北欧传播。2.加尔文宗教改革(1)主要内容①反对盲从天主教会,认为《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并把其解释为□11先定论。②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规定神职人员由信徒选举产生。③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过节俭的生活,认为教会应当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把日内瓦改造成□12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2)影响范围:加尔文创立的加尔文教,教义更加符合□13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教会组织相当严密有力,很快传播到法国、□14尼德兰、英国等国家。特别提示加尔文教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力地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3.英国宗教改革(1)背景:英国形成了专制王权统治下的统一的□15民族国家。(2)目的:利用国内各阶层反对天主教会的情绪,借欧洲大陆发生宗教改革之机,与罗马教皇决裂,建立起附属于□16王权和□17政府的民族教会。(3)主要内容①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18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教皇无权干涉英国的教会事务。宣布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下令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和财产,并勒令修士还俗。②1536-1539年,总计封闭修道院600多所,严重削弱了教会的实力,大大增强了王权。③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重申《至尊法案》,要求所有神职人员必须宣誓效忠国王,并通过《□19三十九条信纲》,标榜信仰得救,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标准。(4)影响:通过改革形成了英国的民族教会——□20英国国教会,但改革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的,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特别提示英国宗教改革后,王权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做一做(1)右图为1521年的赎罪券。马丁·路德在一所大教堂门前张贴《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宣称“赎罪券的功效是微不足道的,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此话体现了他主张()A.先定论B.“因信称义”C.信仰自由D.“因行称义”答案B解析“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和权威,使其成为多余的东西,这是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故选B项。(2)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思想()A.继承了路德的人文主义思想B.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C.完全否定了个人的主观努力D.符合世俗封建主的根本利益答案B解析材料选取的是加尔文的主要主张“先定论”的内容。加尔文宣传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决定,这就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因此B项正确。加尔文确实继承了马丁·路德敢于挑战教皇权威的人文思想,但在本段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加尔文承认财富的重要性,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做了最好的辩护,故C、D两项错误。知识点3天主教会的应对措施1.天主教会开展纯洁运动:宗教改革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会为抵御新教的攻势,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称为教会改革运动或教会纯洁运动。2.措施:革除内部弊端,停止出售□21赎罪劵,惩治贪污腐化,加强对神职人员的监督。在教义方面,天主教会对新教寸步不让。加强宗教裁判所的活动,加紧打击“异端”。3.影响:纯洁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会,恢复了天主教会的部分势力。耶稣会在海外传教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当□22殖民侵略的急先锋,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知识点4宗教宽容及宗教改革的影响1.原因:宗教改革之后,新教教会之间,尤其是天主教会和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时间的争论、迫害和战争。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实行宗教宽容。2.表现:1555年,德国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规定“□23教随国定”,这是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和约。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24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同时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该法令在基督教国家中第一次赋予每个人以信仰自由的权利。3.宗教改革的影响:宗教改革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25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特别提示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教义和教会组织,实质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和制度的反抗,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的政治运动。核心解读[问题1]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名师点拨](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是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问题2]加尔文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异同点。[名师点拨](1)相同点:①都否定罗马天主教皇的权威,主张“信仰得救”的原则。②认为《圣经》是基督教教徒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人人都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联系、交流,不需要教会的中介。③主张简化宗教仪式。(2)不同点:①加尔文的基本思想与马丁·路德相似,主张“信仰得救”,但他比马丁·路德更进一步,提出了“先定论”。②加尔文认为人的“得救”与否,都由上帝预先决定,因为从创世纪以来,上帝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两种,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在人的一生中是无法改变的。③加尔文宣称,上帝的神圣决定是秘而不宣的,每个人均可在生前所从事的事业的成败中体会到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这样,“先定论”就以宗教学说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问题3]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名师点拨](1)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说明王权占据上风。(2)不再从属于罗马教廷,但改革没有废除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残余。1539年,亨利八世的宗教立场后退,肯定了天主教教义及实践中的主要部分,还以恐怖手段惩罚宗教中持不同意见者,使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3)进一步产生了新的反对派。由于英国国教保留了大量天主教残余,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清除这些残余,因而掀起了清教运动,开始了与英国专制王权的斗争,并逐渐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问题4]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名师点拨](1)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2)作用: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的这场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新教和天主教两派并立的局面,永远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②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伴随着宗教统治模式的瓦解,近代民族意识开始真正觉醒,民族国家迅速成长起来。神性与人性、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融合,确立了人性的尊严和精神的自主性,激发了人们恪守天职、勤俭生活、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的世俗热情,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③在精神文化方面,宗教改革使人们放弃了中世纪统一教义的愿望,人们的思想由此得到解放,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自由。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对象的理性主义时代在欧洲崛起。好题精讲例(2015·北京高考)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521”年德国已经进行宗教改革,左幅图反映的是耶稣基督的仁慈以及对门徒的尊重,而右幅图则是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反映了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因此可判断此画的目的是抨击罗马教廷,故选A项。[答案]A[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西方早期的改革 第9课 欧洲宗教改革导学案 岳麓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8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