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3辛亥革命[学业达标]1.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是()A.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D.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答案B解析A项属于政治层面;B项是物质基础;C项是组织基础;D项是思想层面。故B项正确。2.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答案A解析漫画中葫芦上有一个“川”字,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故选A项。B项不能体现出顾此失彼;C项无法体现漫画所表达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的一个“瓢”;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项。3.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答案C解析兴中会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相比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上,故选C项。4.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B.起义士兵的幼稚无知C.革命党人认为有“资历”的人才能号召群众D.在特定条件下,革命党人群龙无首答案A解析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强大,故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软弱性与妥协性的特点,武昌起义后,把清政府旧官僚黎元洪推举为都督,充分说明这一点,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5.近代以来,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A.鸦片战争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答案C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辛亥革命追求自由、民主、平等,使称谓从“老爷”“大人”变为“同志”“先生”,在称谓上实现了人格的平等,故选C项。A、B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最早”,排除。6.1912年在南京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当时实际结合起来的举措是()A.宣布主权在民B.规定国民权利C.实行责任内阁D.实行三权分立答案C解析当时中国的实际是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已成定局,必须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他专制,因此实行责任内阁制;主权在民、规定国民权利、三权分立都是西方的学说,没有体现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故选C项。7.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退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的“光荣革命”()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的流血牺牲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答案A解析“光荣革命”是一次没有流血的革命事件。之所以说清帝退位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实际上就是说清帝退位是在辛亥革命后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它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的流血牺牲,这和英国的“光荣革命”相似,故A项正确。B项中的改变社会性质不符合当时的中国情况,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C项中保留君主制也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英国建立的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D项排除。8.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这首诗从本质上说明了()A.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C.不打倒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可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仍没有解决,中国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选D项。9.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B.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答案D解析这两场革命运动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联系相关史实可知,A、C两项与太平天国运动不符;B项与辛亥革命不符;只有D项是两者的相似之处。故选D项。[等级提升]10.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为国旗。这说明()A.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B.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C.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D.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答案C解析十八星旗反映出狭隘的民族观,五色旗反映了一种各民族和谐发展的民族观,故C项为正确答案。其他选项材料均无体现。1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B.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C.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答案C解析陈旭麓认为袁世凯的上台,反映了社会民众要求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需要,在这样的舆论影响下,袁世凯通过合法的途径上台,可见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C项正确。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但没有反映材料中的社会民众心理因素,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中未涉及改良,排除D项。12.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县长……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辛亥革命()A.前后没有任何变化B.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C.潜伏着失败的危机D.使地主和旧官僚走向资产阶级化答案C解析“原官”“先前的老把总”反映了辛亥革命对社会改造有限,革命潜伏失败的危机,故C项正确。13.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而后来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时,全国人民反对复辟。该变化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C.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D.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答案A解析从“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全国人民反对复辟”,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虽然建立了民主制度,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故B项错误;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与“复辟帝制”的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14.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A.完成建设民主政治的任务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建设民主政治的任务,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发展,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革命反帝的任务,故D项错误。15.《辛亥百年》组歌中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答案A解析由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其主要功绩是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揭开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历史新篇章,顺应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A项;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昙花一现,并未持续,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非封建制度,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掠取,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排除D项。16.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材料二它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材料三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是如何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秦汉时期又是如何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的具体成果。(3)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答案(1)周朝:实行分封制。秦汉:郡县制和察举制。意义:促进民族、民主精神的觉醒。(2)“第一枪”:结束清朝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3)理解:材料一、二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功绩;材料三反映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民主制度要在中国确立和发展需要一个艰难和缓慢的过程。注意:全方位占有和分析史料,不能以偏概全。解析材料一、二对辛亥革命持肯定态度,但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对社会的影响,材料二侧重制度的破坏与重建。材料三主要反映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前后变化不大。第(1)问前两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即可回答,周朝的革命实现了“天下共主”的局面,秦汉的革命以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的世袭制;第三小问注意是“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第(2)问,属于理解类试题,理解“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民主共和的第一步”,回答时注意问的是具体成果。第(3)问,“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角度;研究历史注意的问题,一般要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历史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问题。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3 辛亥革命课时作业 新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8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