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当不早于()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解析:楹联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的伟大功绩。这次会议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实现了中国历史性的转折,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D项。答案:D2.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制度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下面对这一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解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故A项错误。答案:A3.经济学家舒尔茨有一句名言: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中国共产党从1982年连续三年出现了粮食的超速增长,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终于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这主要得益于()A.农村合作社的深入开展B.人民公社运动的推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D.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解析:农村合作社的深入开展是在三大改造时期,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运动的推动是在1958年,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使得粮食产量大增,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故C项正确;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故D项错误。答案:C4.1985年,广东《羊城晚报》刊登的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报道中写道:“一些大学老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企业‘炒更’(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周六接走周日晚送回。”材料中的“炒更”现象说明()A.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B.“科教兴国”战略已经确立C.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D.市场经济体制趋向建立解析:中国的知识经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故A项错误;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正式提出于1995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些大学老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企业‘炒更’(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周六接走周日晚送回”可知,这种经济模式已然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和束缚,故C项正确;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才正式提出且直至21世纪初我国才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答案:C5.1979年起,政府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油脂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涨幅35%,同时还对粮食和油料超过政府征购部分加价50%。这一举措()A.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打破了旧经济体制的束缚C.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D.宣告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解析:提高农产品价格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此时已经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打破旧体制的束缚,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粮食价格为政府提价而非市场定价,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二所有制结构比例图。(1)依据材料一,分析农业改革的原因和方式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改革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积极作用?答案:(1)原因: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变化: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基础巩固1.如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公报,这次会议标志着()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左”倾错误彻底肃清C.工作重心发生转移D.政治改革全面启动解析:图片反映的事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结合所学可知,在此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故C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并不是在1978年,故A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纠正了“左”倾错误,但是并没有将其彻底肃清,故B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的是经济重心的转移,故D项错误。答案:C2.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1979年中央又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我国国民经济经历的一次全面调整。与前者相比,后者()A.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为重点B.结束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是在“左”倾错误影响下被迫进行的调整D.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行的主动调整解析:1979年的经济调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行的主动调整,故选D项;前者是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为重点,故A项错误;当对没有结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1979年已经结束了“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答案:D3.有学者在评述20世纪一段中国农村制度变革史时说:“在生产管理上,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该制度变革的核心内容是()A.建立人民公社B.包产到户C.农业生产合作社D.“耕者有其田”解析:由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个体经营,此时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包产到户,故选B项;人民公社在生产管理上是属于“大兵团作战”,与此题所指不符,故A项错误;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三大改造的产物,其并没有实现一种从“大兵团作战”到“各自作战”的转变,故C项错误;耕者有其田是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方面的主张,并未真正的实行,故D项错误。答案:B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两权分离”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又实行“三权分置”,拉开了第三次土地改革的序幕。“两权分离”中的“两权”是指()A.所有权、承包权B.经营权、承包权C.自主权、承包权D.所有权、经营权解析: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拥有对土地的承包权,但是所有权仍然归国家,也就是所有权和承包权分离,A项符合题意。答案:A5.“个体户”是从20世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下面两张图片是个体户经营情景。这反映了中国()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D.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解析:“个体户”的出现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单一公有制,体现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D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20世纪80年代”不符,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答案:D6.1992年初,邓小平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析: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项说法有误;C、D两项不是本质目的。答案:A能力提升7.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B.是土地私有制的变型C.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D.推动农业生产的巨变解析:材料中“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表明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相符,故B项错误;这种责任制克服过去人民公社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保留了公有制,与材料中“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了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没有涉及生产的巨变,故D项错误。答案:C8.下面是1970—2010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A.借鉴国外成熟经验B.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C.对外开放逐步深入D.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解析:根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两个高峰期分别是1980年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1980年我国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故D项正确;1980年我国刚刚实行对外开放,因此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市场经济并未发挥主体作用,故B项错误;1980年我国的对外开放刚刚起步,因此逐步深入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答案:D9.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国有企业、科研院的一些工程师利用周末为私营企业担当技术顾问,并从中获取适量的报酬。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论,甚至激烈反对。直到1988年1月国务院下达文件“允许科技干部兼职”,争论才算尘埃落定。国务院此举()A.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兴起B.使乡镇企业的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改变C.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D.使市场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解析: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兴起,故A项错误;材料“上海国有企业、科研院的一些工程师利用周末为私营企业担当技术顾问”反映城市经济的发展,与乡镇企业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允许科技干部兼职”说明允许人才的自由流动,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故C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我国才确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基础而不是决定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C10.1997年至2001年,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7.2万家发展到30多万家,截至2002年底,上市公司已达1270家。这一时期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说明我国()A.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C.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加快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所有制结构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故B项正确;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是经营方式的转变,不代表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与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二、国民经济发展的受挫和经济政策的调整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次探索2.人民公社化和经济的困境3.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恢复三、“文化大革命”和国民经济最严重的挫折1.“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社会经济2.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次转折和受挫四、新时期的经济建设1.国民经济的前进和徘徊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深化改革、推进开放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史实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86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