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2儒学成为正统3、45、6综合7一、选择题1.董仲舒为兴建太学上奏汉武帝:“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据此可知,董仲舒兴建太学的意图是()A.加强思想控制B.培养政治人才C.扩大儒学影响D.确立选官制度解析:B董仲舒兴建太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以得到“英俊”之才,其意图在于培养为国家服务的政治人才,故B项正确。2.(2019·江苏南京期末)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解析:A材料大意为天立君主,是为民也,君王地位的“予夺”取决于君王是否能以仁德治民,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民本思想,故A项正确。3.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派别儒家(六艺)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支派103372110761220篇数31239933692173686107403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B.“百家争鸣”已经结束C.教育为儒学所垄断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解析:A表格信息儒家“支派”占有103,“篇数”3123,说明西汉儒学地位明显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出百家争鸣局面还存在,故B项错误;C项材料体现不出,故错误;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朝逐渐完善,故D项错误。4.汉文化深受儒学影响,对“身份等级”的理念情有独钟,对“长幼尊卑”划分得十分清楚。因此,皇位更替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作用。这样,皇位传承时斗争的激烈程度略有缓解。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度根深蒂固B.儒学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统治秩序C.宗法制开始遭到破坏D.清朝仍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解析:B根据“汉文化深受儒学影响”可知皇位传承时斗争的激烈程度略有缓解并非因为宗法制根深蒂固,而是受到儒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儒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使得“皇位传承时斗争的激烈程度略有缓解”,可以减轻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统治权所导致的动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宗法制在西周后期开始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清朝实行多种皇位继承制度,除嫡长子继承制外,还实行秘密建储制等皇位传承制度,故D项错误。5.(2018·湖北华师大附中月考)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解析:D“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中的“朋友有信”无法体现“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集权已成趋势,但先秦儒学并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统治者用法家思想加强了集权,故B项错误;“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可见先秦的儒学没有构建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故C项错误;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再到汉代的“三纲”均把君臣父子关系作为必然的关系,即家庭国家关系结合在一起,故D项正确。6.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解析:C西汉末年的王莽敢于代汉自立,而反观东汉末年的豪强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结合所学我们不难知道东汉一朝的中央集权并没有出现太多加强,故A项错误;两汉自汉武帝之后社会对君权神授都较为推崇,无法解释东汉末年的这种巨大变化,故B项错误;进入东汉时期,随着儒学“三纲五常”思想的进一步理论化,才出现材料中权臣豪强对帝位觊觎野心表现的强烈反差,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儒家纲常礼制思想对社会思想意识的影响而非“经世致用”思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材料三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官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他认为,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对于荀子主张的……圣人性恶论,他认为这必然会破坏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即圣人代天立道和行道的灵符。所以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对前贤人性论思想的态度及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补充和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得出社会教化;第二小问,据材料一“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得出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设立太学和郡国学。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是兼采各家思想并带有神秘色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利于加强君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得出批判;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得出原始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答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即可。答案:(1)主张:社会教化。理由: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措施:设立太学和郡国学。(2)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3)态度:批判。理由:原始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如依据材料答具体原因亦可)补充和发展: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9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