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水平测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仁”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在《尚书》中开始出现。到了春秋时代,这个字的使用率比较高,其基本意义都是爱人。孔子继承了仁的本意,并将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仁”的思想出现于上古时期B.儒学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结果C.孔子之前中国没有人本思想D.“仁”的思想被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答案B解析材料“孔子继承了仁的本意……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表明儒学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上古时代是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不符合材料“《尚书》中开始出现”,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本思想的历史,故排除C项;孔子“仁”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没有被普遍接受,故排除D项。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的主张()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融合B.反映了平民的政治诉求C.否定宗法官僚世袭制度D.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涌现答案C解析材料中三者都主张任用贤才,否定了宗法制下的世卿世禄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者主张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B.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C.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D.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答案B解析孟子和董仲舒均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不会代表人民利益,故A项错误;“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有利于小农的稳定和发展,“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也有利于小农的稳定,故B项正确;孟子的主张里没有抑制兼并的内容,故C项错误;孟子的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同,故D项错误。4.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D.提出“仁政”思想答案C解析法家主张大一统,与春秋战国的统一趋势相符,符合统治者需要,是被统治者选择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某种思想理论被统治者接受,主要原因是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法家思想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不是被统治者接受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B项是法家主张,与题意不符,故错误;“仁政”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内容,与法家无关,故D项错误。5.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现象。文帝曾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敢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材料旨在说明()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敢行奸而富,为贤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西汉初期由于以黄老之学作为统治思想,导致政治上出现了这些现象,故B项正确。材料“文帝曾多次下诏‘劝课农桑’”说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奢靡之风,故C项错误;文景之治是封建社会比较繁荣的时期,故D项错误。6.“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儒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两次重大的改造,一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新儒学,二是朱熹把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C项正确。7.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A.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B.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C.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D.儒学注重对知行关系的研究答案D解析“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知行相资以为用”都体现了对知行关系的认识,说明儒家重视对知行关系的研究,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宋明理学存在缺陷,故A项错误;B项中形成定论说法错误;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是宋明理学时期,C项错误。8.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宋明理学融合释、道、儒观念,是思想融合的体现,而不是三教一统,B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潮强调经世致用,但没有致力于政治改革,C项错误;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借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觉醒庶民大众,D项错误。9.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该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A.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B.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C.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D.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可知,李贽的史学著述已经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转而开始独立思考,故A项正确。10.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予以改革,强调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广大百姓的快乐与否。由此可知,当时中国()A.儒学统治地位已动摇B.儒学出现了趋时更新C.正在酝酿着社会转型D.君主专制逐渐被削弱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儒学统治地位并未动摇,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应该予以改革,应以百姓的快乐与否作为成功治理天下的标准,这是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黄宗羲的观点在当时并非主流思想,不能仅凭他的一个主张就推论出中国当时正酝酿着社会转型,故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君主专制仍在不断强化,故排除。11.《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C.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答案B解析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印刷术的存在使战乱年代“不绝斯文”,体现了印刷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故B项正确;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故D项错误。12.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这表明此时期()A.科学研究注重总结B.科学研究重心南移C.科技指导农业生产D.科研有非实用趋向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和创新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曹魏在北方,且仅凭借个例,不足以认定科研重心南移,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科技与农业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盈补虚”“出入相补”“几何……理论”“圆周率”可知,都具有一定的非实用倾向,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材料二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答案(1)伦理信仰:忠、孝。主要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2)出发点:建立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构建官方意识形态)。主要途径:格物致知;内心反省(致良知)。(3)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现实意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伦理信仰,依据材料一信息“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得出:忠、孝。第二小问主要措施,依据所学知识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出发点,依据材料二信息“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得出:建立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第二小问主要途径,依据所学知识从格物致知、内心反省两个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新内涵,依据材料三信息“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得出:家国天下、世界意识。第二小问现实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分析。14.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很高的程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经过朱熹的构建,一个庞大的以人的伦常秩序为本体的儒学体系得以建立。佛、道两教关于个体修炼与宇宙论、认识论的思想精粹被广为摄取入内。——何国松《中国文化简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现的文化现象。(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出现这些文化现象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文化现象产生的影响。答案(1)现象: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场所,市民文化兴起;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新儒学——理学兴起。(2)原因:儒、佛、道三教合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海外贸易发展。(学生答出文化事业发展,军事斗争需要也可)(3)影响:儒家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对后世及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对重塑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社会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反映两种现象:《清明上河图》中说书的情景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兴起,后面三幅图片则反映的是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二反映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即理学兴起。第(2)问,材料中出现的这些变化发展的原因,可依据材料和所学内容从政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水平测试 岳麓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9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