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1.时空观念: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措施和作用为时空线索,形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时空特征。2.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知识点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前提条件: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国内因素: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威胁新生政权。(3)国际因素: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4)战争破坏:长期的战争破坏了苏俄的经济,物资匮乏。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3.特点: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4.评价(1)积极方面: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2)消极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强行征粮,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特别提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在一个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企图以建立高度集中的生产、分配和管理体制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结果因脱离当时生产力水平而失败。知识点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1)原因①战争破坏: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破坏了苏俄经济。②自然灾害:1920—1921年,苏俄发生大旱灾,导致粮食、原料和能源缺乏。③政策因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工人、农民、士兵等强烈的不满。(2)表现①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人死于饥饿。②大批工厂无法开工,无产阶级队伍涣散。2.政治危机(1)原因①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②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余粮收集制的强化。(2)表现①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②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纷纷罢工抗议。③士兵: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知识点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原因(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2)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2)工业①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4.意义(1)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2)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是列宁从苏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思维点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史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苏联兴亡史》史料二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选集》史料三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全球通史》[解读](1)史料一说明苏俄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失败了,开始采用新的政策。(2)史料二说明要从国家资本主义向国家调节转变,由商品交换向市场转变。(3)史料三“后退一步”指的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为了前进两步”指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思考“再后退”指的是什么。(3)综合以上史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提示】(1)变化:由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变为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失败。中心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2)由商品交换后退到市场经济(私人买卖)。(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启示:制定国家政策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应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社会稳定,符合民意。新经济政策的原因、特点、实质及意义1.原因(1)直接原因: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了失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了重新思考。2.特点(1)运行方式: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所有制结构: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3)经济理论:新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3.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意义(1)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为社会主义建设开展创造了条件。(3)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不同点政策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物资匮乏国内战争结束、出现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主要内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商业国家垄断贸易市场自由贸易容分配平均主义按劳分配特点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②单一公有制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经验教训对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相同点(1)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2)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3)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十月革命后,为了应对严峻的内外局势,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但在实行中也存在着许多弊病和错误。2.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1.国内战争时期的苏维埃共和国在交换和流通方面,基本上取消了市场关系,这表明苏维埃共和国正在实施()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运动D.社会主义工业化A[由材料信息“取消了市场关系”可判断出,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选A项。]2.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苏俄境内,全国上下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下,你不可能做的事情是()A.从事经商活动B.把粮食捐给前线C.参加义务劳动D.参加红军A[战时共产主义是苏俄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渡过难关的一种临时性政策,它取消了一切商品贸易活动,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采取余粮收集制,把粮食无偿交给前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行强制性义务劳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号召人们参加红军,保卫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引发了这种状况D.苏维埃政权遭到了一切苏俄人民的反对B[从材料时间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苏俄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故选B项。]4.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A.全部上缴国家B.只能由政府收购C.必须限量交易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D[注意题干所给的时间“1922年”,此时期苏联已经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故选D项。]5.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B.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关系发展商品生产D.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最主要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C项正确;A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B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的经济政策;D项属于政权建设问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须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分析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以及“不愿意要卢布”分析出生活物资严重匮乏和货币的贬值。第(2)问,根据“粮食税”推断出列宁要实行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第(3)问,概括材料三分析出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市场的繁荣。[答案](1)严峻形势:人们生活中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措施:新经济政策。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本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经济迅速恢复,物资(商品)开始丰富,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719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