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说明()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使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题干中的谚语即是这一反映。答案:C2.如下图,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长城沿线的各族生产方式的变化,不能反映()A.均田制的影响B.民族融合C.少数民族封建化D.吏治清明解析:吏治清明与否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无关。答案:D3.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其改革的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D.颁布均田令解析: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只有D项。均田制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耕作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答案:D4.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百国”“胡”“贩客”,可以看出当时洛阳商业繁荣,已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城市。A项材料体现不出来,B项不全面,C项太笼统,故选D项。答案:D5.《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下列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货币流通代替了一度出现的实物交易,这是商业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答案:C6.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由“‘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得知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所以选C项。答案:C7.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的工作。既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氏族的身份。这一措施()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素质C.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D.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汉化政策,促进了汉族与鲜卑族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A8.《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正确的是()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D.罢免朝廷中不说汉话的官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30岁以上的官员可以不讲汉话,但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讲汉语,否则罢免官职,A、C、D三项均忽视了30岁这一年龄限制,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答案:B9.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时注意“李唐一族……崛兴”“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意即重新统一,创立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答案:A10.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实质是农业化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则是封建化的过程。答案:B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材料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1)材料一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回答;“措施”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可先选择观点,然后论述。赵翼认为“(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国势之衰”,这可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军事实力的衰弱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等角度思考论述;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这可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等角度思考论述。答案:(1)原因:注重改革策略(或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措施:如迁都洛阳。(2)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第一段中“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可归纳出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由材料一第二段中“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等信息,可归纳出孝文帝对汉文化敬佩和仰慕,与汉族的经济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第(2)问,从材料一中“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和材料二中“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归纳出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联系所学知识还可归纳出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答案:(1)原因: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孝文帝对汉文化敬佩和仰慕;与汉族的经济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2)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72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