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三年级数学上册 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分析素材 新人教版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初步理解并掌握了万以内数的意义、读写方法和比较大小。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及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计算策略解决问题。具体内容安排如下。根据《标准(2011)》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这一单元是学习整数加、减法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通过迁移解决更多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打下基础。2.教材编排特点。2(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标准(2011)》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本单元的例题编排按照整套教材计算教学的编排思路,一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减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例如,加法中安排了我国湿地动物种类的问题,减法中安排了近几年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的问题等。二是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例如,购物问题,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等。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2)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渗透数学思想。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加、减法,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如,数位要对齐,计算的顺序,满十(不够)要向前进(借)1等。因此,本单元在编排时,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与两位数加、减法类比,推出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大量计算具体的三位数加、减法题目的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理解算理,通过讨论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出笔算加、减法计算法则,完善认知结构。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所限,为避免机械记忆,教材没有出现计算法则的结语,而是通过学生讨论提供探索法则的线索,为学生经历法则的形成过程提供空间。(3)将“验算”分散编排。万以内加、减法的算理并不难理解,但计算比较复杂,涉及到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要使计算达到比较熟练、准确,难度比较大,需要一定的练习时间。修订后的教材改变实验教材集中教学“验算”的编排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安排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紧接着教学,即分散出现。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可以利用验算的教学及时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笔算,也有利于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4)突出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修订后的教材将估算内容从计算中移出来,改为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之一。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教学,体现了估算的最主要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例4中,突出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收银员应收多少钱”的问题需要用精确计算解决;解决“爸爸应准备多少钱”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解决。3三、教学建议1.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迁移类推中探索完成计算任务。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要把教学内容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应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问题。特别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尽管以例题的方式呈现,但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2.注重实质,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构建和表达算法。本单元是整数笔算加、减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形成,影响小数加、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其内涵包括数和运算的意义、运算的规律和性质,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学生对算理的不理解,会影响到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时,要突出基本算理,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笔算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如果学生计算有困难,可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例如,在教学第二小节“减法”例4“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时,可借助计数器的操作过程提示退位的方法,并在竖式上将退位的过程反映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后,要给学生时间对计算方法进行交流和反思“怎样算”“为什么要这样算”,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运算程序和步骤的抽象与概括,将对运算的认识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升到思维层面。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语言概括水平要求不要过高,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计算法则概括出来,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在表述计算法则时,要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为学生学习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作出示范。3.重视错题,注意培养验算的习惯。《标准(2011)》强调: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落实。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虽然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容易出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关注学生易出现的错误,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并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另外,不仅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如验算之前先检查加数有没有抄错;算出得数以后要检查抄在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有没有抄错等。4.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4《标准(2011年版)》对“两位数和三位数加、减法笔算”的速度要求是“2-3题/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5.建议用9课时教学。
本文标题:三年级数学上册 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分析素材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84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