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9.桃花源记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9分)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阡陌交通()间隔()诣太守()便要还家()此中人语云()yùnhuòyǎntiǎoyíqiānmòjiānyìyāo2.重点词语解释。(14分)(1)缘溪行()(2)落英缤纷()(3)才通人()(4)屋舍俨然()(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6)阡陌交通()(7)咸来问讯()(8)遂与外人间隔()(9)乃不知有汉()(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沿着,顺着繁多的样子仅仅、只整齐的样子类交错相通全,都隔绝、不通音讯竟然,居然邀请(11)便扶向路()(12)诣太守,说如此()(13)欣然规往()(14)后遂无问津者()3.通假字。(2分)便要还家“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前的拜访打算,计划询问渡口,文中指“探求,访问”要邀邀请4.一词多义。(12分)(1)寻寻.向所志()寻.病终()(2)舍便舍.船()屋舍.俨然()(3)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副词,随即,不久动词,寻找shè,名词,房屋shě,动词,舍掉名词,标记动词,做记号(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5)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6)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介词,对,向动词,作为竟然,居然于是,就代词,指发现桃花源这件事语气助词,不译5.古今异义。(12分)(1)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今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不要说,更不必说没有出路的境地妻子和儿女男子的配偶与人世隔绝的地方(3)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今义:(4)仿佛..若有光仿佛古义:今义:(5)便扶.向路扶古义:今义:运输事业交错相通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好像用手支持,使人、物不倒沿着、顺着6.词类活用。(5分)(1)林尽水源()(2)渔人甚异之()(3)复前行()(4)欲穷其林()(5)处处志之()形容词作动词,完,没有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形容词作动词,走到……的尽头名词作动词,做记号7.重点句子翻译。(10分)(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到处都是。渔人对(眼前的景色)感到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8.作家作品。(8分)陶渊明,一名________,字______,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就自号“________”,世称“__________”,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______(时期)著名诗人,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练,有《陶渊明集》传世。散文潜元亮五柳先生靖节先生东晋文学辞赋一、课内阅读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欲穷其林/穷困潦倒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心有所属C.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挂齿D.便扶向路/所向披靡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C【解析】A.形容词作动词,走到……的尽头/生活贫困,缺少钱财;B.类/归属;C.值得;D.先前的/指向。B3.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4分)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反映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气。表明了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生活。二、比较阅读【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节选自苏轼《和桃源诗序》)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咸来问讯()(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4)水甘而芳()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古今变化的一项是()(3分)A.不足为外人道也B.似是其子孙C.来此绝境D.无论魏晋全,都与世隔绝的地方同“只”,只是甘甜,甜美B【解析】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7.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居住在此的有三十多户人家,饮用这水都很长寿,有的人活到一百二三十岁。8.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花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________________”。(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9.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3分)多过其实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都友好和睦。【乙参考译文】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是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好像都是避乱人的子孙,……所以说并非那些秦朝人是不死的。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居住在此的有三十多户人家,饮用这水都很长寿,有的人活到一百二三十岁。我常常想,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三、课外阅读再游桃花源[明]袁中道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①坐。泊②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③源而上,屡陟④弥⑤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注释】①踞:蹲。②泊:停泊。③溯:逆水流而走。④陟:升,登。⑤弥:更加。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明日过桃源县()(2)石为泉啮()第二天被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12.本文对桃花源的描写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有极为相似之处,请根据提示,写出《桃花源记》中与之相近的句子。(3分)(1)“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花蕊藉地寸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凋落的花堆积在地上,有一寸多厚,泉水汩汩地流淌。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3)“溯源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本文和《桃花源记》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4分)缘溪行《再游桃花源》只是记述游览的过程,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玩时的喜悦之情。而《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优美景色和桃花源人的淳朴热情,表现出作者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参考译文】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凋落的花堆积在地上,有一寸多厚,泉水汩汩地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902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