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建立:618年,________称帝,建立唐朝,定都________。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2.即位:626年,________(唐太宗)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3.统治(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____________,从善如流。(2)用人上: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渊长安李世民虚心纳谏房玄龄杜如晦(3)政治上:①完善________________;②制定________;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________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____________。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________”。三省六部制法律进士科农业生产贞观之治二、女皇帝武则天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自己称帝,改国号为________,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____________;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________制度。推行减轻____________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3.影响:在位期间,____________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____________”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周官僚贵族殿试人民负担社会经济开元盛世三、开元盛世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2.措施(1)重用________,出现贤相________和宋璟。(2)整顿________,裁减冗员。(3)发展经济,改革________。(4)注重________,编修经籍。3.表现: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________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________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__”。贤能姚崇吏治税制文教经济国力开元盛世知识点1贞观之治【例1】“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创的盛世局面之一,当时在位的皇帝是()A.唐玄宗B.汉武帝C.唐高宗D.唐太宗解析:唐太宗以贞观为年号,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答案:__D__知识点2女皇帝武则天【例2】王晓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有:女皇帝、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他研究的人物是()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答案:__C__知识点3开元盛世【例3】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书称这一时期“贞观之风,一朝重振”。他是()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贞观之风,一朝重振”的意思。贞观年间的风气一时又流行起来,又出现了贞观盛世时繁荣的景象。题中的“他”是D项的唐玄宗。答案:__D__1.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他主张()A.完善三省六部制B.重视人才的选拔C.严格考查官员政绩D.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2.“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体现了唐太宗的()A.民本思想B.农本思想C.政治观D.人才观DA3.690年,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A.隋B.唐C.周D.宋4.(2018·宿迁中考)“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这首诗称颂的是()A.贞观之治B.贞观遗风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CC【问题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探究:(1)唐太宗从历代王朝(特别是隋朝)的兴亡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懂得了“为君之道”。(2)隋朝创建的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和经济的繁荣为唐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唐太宗的个人才能。(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为社会繁荣、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问题2】汉唐有什么共同之处?隋亡唐兴给我们什么启示?探究:(1)共同之处: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都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任用贤能。都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大国。(2)启示:统治者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兴与亡”的关键在于是否得民心、惜民力,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误区1】误认为唐朝的建立者是唐太宗李世民。警示:在隋末农民起义之时,隋朝官员李渊及其子李世民在太原起兵。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626年,李世民即位,成为唐朝的第二个皇帝,李世民就是唐太宗。【误区2】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易混淆。警示:唐太宗以贞观为年号。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了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是开元。经过唐玄宗的治理,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1.“617年,隋朝官员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这段话描述的是()A.隋朝建立的影响B.唐朝建立的过程C.隋朝灭亡的教训D.唐朝建立的背景2.唐太宗时期,轻徭薄赋,戒奢从简,虚心纳谏,为政宽容,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史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3.(2018·宜宾中考)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措施体现的思想是()A.仁政爱民B.有教无类C.兼爱非攻D.严刑峻法BCA4.小华在昭陵附近旅游时看到一处坟墓,导游介绍说墓主人曾被称作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请你帮小华判断一下,墓主人应该是()A.李渊B.魏征C.房玄龄D.杜如晦5.现今国家公务员考试被称为“国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我国古代主要是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员,下列最早对考生采用殿试方式的皇帝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BB6.史家评价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郭沫若评价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主要是肯定她()A.打击官僚贵族有功B.爱惜人才C.重视生产发展D.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7.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地选派了大批机关干部到地方任职。早在唐朝时期,唐玄宗也曾把一批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这表明唐玄宗非常重视()A.地方吏治B.农业生产C.干部交流D.改革创新CA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材料二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材料三《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执政23年的“语录”。在23年执政中,前18年44次公开承认错误。这44次是有文字记录的承认错误,其中有4次是发布“罪己诏”。唐太宗自己说,贞观之治,功在魏征之诤言。魏征能够不断提出批评和意见提醒我,所以我才能把国家搞好。——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请各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吸取历代王朝特别是隋亡的教训。任用贤才,任用房玄龄为相(或任用杜如晦为相)。善于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勇于自我反省;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答出两点即可)9.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盛世情结,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多次盛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元年,太宗曰:“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贞观政要》材料二开元元年十月,姚崇在建议中说:“臣请国亲不任台省……员外等官,悉请停罢,可乎?”唐玄宗高兴地回答说:“朕素志也。”开元二年正月,玄宗下令从京官中选拔有才识者出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入为京官,进行交流,并规定把它作为一种制度,坚持下去。五月,玄宗一举罢免员外官、试官、检校官数千人。——《旧唐书》(1)结合材料一、二,写出唐太宗、唐玄宗在位时的年号。(2)选做题:以下两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①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整顿吏治的主要措施,并简要评价。贞观、开元。措施:王公以下,生活享受不得超越品级;精简官员。(符合题意即可)简评:吸取隋亡教训;与民休息,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朝强盛奠定基础。(符合题意,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②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整顿吏治的主要措施,并简要评价。(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王朝兴盛的认识。措施:“国亲”不任台省,停止以前提拔官员的举措;选拔有才识的人任地方官和京官,形成制度;坚持提拔官员“唯才是举”原则,精简官僚机构。(符合题意,答出两点即可)简评:澄清吏治,裁汰冗员,减少国家财政支出,提高官员素质,促进“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在封建政治体制下的吏治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用人机制。(符合题意,答出两点即可)认识: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澄清吏治,社会才能兴盛。(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标题: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93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