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教材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学案12庖丁解牛Word版含解析
-1-庖丁解牛1.走近作者生平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他的散文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构思巧妙,描绘生动,想象奇特,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品代表作有《庄子》,道家尊称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2.背景解读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做过蒙(今河南商丘)地的漆园吏。他生活的年代,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有神的主宰。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相关知识道家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广义上说,它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一般来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含意: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在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不如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2-1.字音识记庖.丁(páo)踦.(yǐ)砉.然(xū)然(huō)大窾.(kuǎn)肯綮.(qìnɡ)大(ɡū)硎.石(xínɡ)怵.然(chù)謋.然(huò)2.字形辨认3.通假字(1)砉然向.然(同“响”)(2)技盖.至此乎(同“盍”,何、怎么)(3)善.刀而藏之(同“缮”,修治,文中是“揩拭”的意思)4.一词多义-3-5.词类活用-4-(1)足之所履.:名词用作动词,踩(2)良庖岁.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3)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月6.古今异义(1)视为止,行为..迟古义:行动因而。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2)依乎天理..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自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3)技经肯綮之未尝..古义:没有去尝试。今义:不曾。(4)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5)所见无非..牛者古义:没有不是。今义:不外乎。1.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课文的写法是先写结果,后写原因,这样写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使人印象深刻,造成悬念;二是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2.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是什么?答: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1)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将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2)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所见无非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3)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5-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解牛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的。今人则可以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从故事中我们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1.主旨归纳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生之道。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才能游刃有余,不受损伤,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2.结构图示3.写法赏析(1)运用多种手法,层层推进。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善用比喻: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养生之道。庖丁解牛,虽然游刃有余,但每当解牛之时,总是小心翼翼。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而是“善刀而藏之”。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也是“养生”之道。-6-善用对比: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作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文章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可闻;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庖丁的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4.课文全译-7--8--9--10-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一、知识讲解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类型例句省略主语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省略谓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省略介词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省略兼语以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二、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2)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译文: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3)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译文: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解析:(1)该句省略了主语“仲长统”,“游学”后省略介词“于”以及省略了“与(之)交友者多异之”的“之”。(2)句中“干善待遇(之),(高干)访(之)以当时之事”省略了宾语、主语及动词宾语。(3)“每州郡命召(之),(仲长统)辄称疾不就”省略了宾语及主语。参考译文: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年少时爱好学习,广博涉猎书记,擅长言辞。20多岁时,(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11-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喜欢名士,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长统对高干说:“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高干向来自视很高,没有采纳他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没过多久,高干因为并州叛乱,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士人因此都认为仲长统奇异。仲长统生性洒脱,敢于直言,不拘小节,不大说话,与常人不同,因此当时有人称他为“狂生”。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常常认为凡是追求帝王业绩,想以此来立身扬名的人,他们的名声不可能长久存在,人的一生容易消亡,悠然自得,与世俗沉浮,可以自娱,想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来使自己感到快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记载了孔子与他的四个弟子各谈志向这一事件,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从四个弟子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人生志向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很远大而坚定的。从孔子的问志与评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循循善诱的老师形象,更从中真正领略到了孔子的教育艺术,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皙所描述的是一幅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宁和谐的理想国图画。这正是“天下有道”的真实体现。孔子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世事混茫的社会推行自己以仁政治国的主张,崇奉周室,力挽狂澜,清明世界,才知-12-不可为而为之,奔走于途,周游列国,继而兴教,传承后世。虽终未实现理想,但圣贤之道之行却为万世圭臬,如朱熹所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圣贤之伟大,何尝不见于一次师生言志谈心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不正是孔子追求的、曾皙诗意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吗?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对自我有着清晰充分的认识。《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了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的一段对话。公孙丑问孟子:“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善于培养浩然之气,在孟子看来,这是他所拥有的长处。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清晰地表达。在他看来,浩然之气,为气也,至大至刚,配义与道。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而获取的。孟子凭借这种浩然之气,以一种强烈的道义担当精神,带领弟子游历宋、滕、魏、齐、梁诸国。虽然孟子受到多国君主礼遇,但其主张始终不为当权者所用。尽管如此,孟子始终坚信“人皆可以为尧舜”,保持了高度的自信,他也从不悲观失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生持守大气的胸怀和高贵的气节。舍生取义的勇气。当面临“生”和“义”的抉择时,孟子宁可舍弃生命也要坚守气节,这就是孟子的“浩然之气”,这种气是在不断集结“义”的过程中生发的,而不是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敢于担当的豪气。浩然之气是一种信仰,当自己的理想能够实现时,就和百姓一道去实现它;不能实现时,也要独自坚守下去。只有具备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当意识、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才能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浩然之气影响深远。浩然之气具有刚毅正大、自强不息、勇担道义的内涵,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浩然之气鼓舞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奋勇前进;在价值观愈发多元化的今天,浩然之气仍然是我们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示例: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人存养浩然之气:苏武凛然不降,持节傲立;文天祥为保家卫国而杀身成仁;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这些志士仁人之所以在关乎国家存亡的时刻,毫不犹豫地守住人格底线,是因为他们存养了这股浩然之气。有了这股浩然之气,就有了一股慷慨激昂的英雄之气,就有了一股亢奋激扬的刚烈之气。庖丁解牛庖丁给梁惠王表演宰牛,运刀自如,梁惠王对庖丁高超的技艺感到很惊奇。-13-庖丁说,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仍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不碰筋脉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
本文标题:新教材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学案12庖丁解牛Word版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04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