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教材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学案9说木叶Word版含解析
-1-9说“木叶”1.走近作者生平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学者、诗人。祖籍福州。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开始新格律诗写作。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作为一名学者,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楚辞、唐诗、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连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作品《夜》(诗集)、《春野与窗》(诗集)、《北平情歌》(诗集)、《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天问论笺》《唐诗综论》。2.背景解读在古代,“意象”这个概念虽被广泛使用,却没有确定的含义。我们不可能从古人的用例中归纳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把“意”和“象”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而形成的这个词,又让我们觉得它所表示的概念是其他概念所不能替代的,借助它可以比较方便地揭示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2-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作者在文中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做了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3.相关知识文题解读“说”,意思是“谈一谈”“议一议”,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属议论性质;“木叶”是议论的对象。本文正是以“木叶”这个词语为开掘点,深入探讨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1.字音识记(1)单音字招徕.(lái)征戍.(shù)万应锭.(dìnɡ)窸窣..(xī)(sū)冉.冉(rǎn)翩.翩(piān)柳恽.(yùn)寒砧.(zhēn)门闩.(shuān)桅.杆(wéi)皎.洁(jiǎo)亭皋.(gāo)(2)多音字2.字形辨认-3-3.近义词辨析(1)传诵·传颂辨析:传诵: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传颂:辗转传布颂扬。前者侧重诵读,后者侧重颂扬。【即时小练】①只要我们将事情做到实处,相信造福百姓的事会在很多年后会被传颂。②西安航空学院传诵红色经典,绽放青春风采。(2)偶然·偶尔辨析:偶然:形容词,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偶尔:副词,间或,有时候;形容词,偶然发生的。前者侧重在它的形容词性,与“必然”相对;后者侧重在它的副词词性,与“经常”相对。【即时小练】①王宝强在《我的父亲是板凳》中首次大秀少林真功,突破性表演引来各方期待。谈及如今大红大紫的王宝强,总策划唐蒙表示:王宝强的成功并非偶然。②偶尔偷个懒,不仅能减轻工作压力,还是长寿的关键。(3)流传·留传辨析: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前者侧重于传播开,后者侧重于先辈遗留下来的事物。【即时小练】①在济南的居民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有困难就找社区记者。”②三月春风暖大地,雷锋精神永留传。(4)钟爱·喜爱-4-辨析:“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喜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前者爱的程度较深,书面色彩更浓一些;后者爱的程度较浅,口语色彩更浓一些。【即时小练】①陈赓大将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就连他最钟爱的女儿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②这时候的小鱼是最开心的,它们互相追逐着,不时在水草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真是惹人喜爱。(5)迥然不同·截然不同辨析:二者都有“不相同、不一样”的意思,但词义的轻重不同。“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表达的意思比“迥然不同”重。【即时小练】①小说《黑狗哈拉诺亥》讲述了哈拉和诺亥两条牧羊犬截然不同的命运。②直到近年,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人们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迥然不同。4.熟语积累(1)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2)一言难尽:一句话难以说明白。(3)相去无几:二者距离或差别不大。(4)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刻意修饰的痕迹。(5)万应锭:万能药。1.第一段开头引用屈原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答:①以屈原的诗句引出文章的话题;②这一引用富有诗意,能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③照应题目。2.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经典诗句来证明观点,这种写法具体作用是什么?答:①为后文作铺垫;②引导深入思考其区别,引发读者的探究兴趣;③指出个例中体现了普遍性。3.阅读第三段,开头一句“从‘木叶’……也正在此”,其作用是什么?答:①由“落木”引出对“木”的思考;②这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4.第四段中,最后一句“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指什么?答:空阔、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5-5.第五段中,“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答:“躲”字形象鲜明,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诗歌具有暗示性的特点。6.第五段中,作者举周邦彦词句的例子有何作用?答: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以及说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暗示性特征。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对此,你有何看法?[他人之见]观点一: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在我国诗歌中,“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但诗人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词牌和标题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它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观点二: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成为“流弊”。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曾说:“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也还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吾之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主旨归纳-6-《说“木叶”》一文,作者林庚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深入挖掘“木叶”中“木”字所蕴含的意境,从而阐发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2.结构图示3.写法赏析(1)运用比较分析,说理由浅入深。本文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如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这样由浅入深地学习品味诗歌的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2)善于引用,富有文化内涵。作者围绕“木叶”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歌,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通过精要的比较、分析,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作者不仅深谙诗歌的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增添了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心悦目,使我们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知识讲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在行文中借助文字表现出来的对自己所描写的人、事、物、景的主观倾向,或者说所包含的情感。具体来说,就是作者赞扬什么,针砭什么;讴歌什么,讽刺什么;喜爱什么,厌恶什么等。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候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我们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看法,并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和概括,避免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单纯罗列。从题型来说,“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命题方式:①考查关键词。这种题型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考查我们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②考查修辞。命题者采用“文章运用何种修辞手法”的形式,来考查我们对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态度的分析理解能力。③分散性考查。这种考查方式是对作者隐蔽的或分散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这是近几年最常见的命题形式,也是高考试题命题的趋向。二、答题步骤三、实战演练下列对《说“木叶”》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头引用屈原的诗歌来引出文章的论题——木叶,同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经典诗句来证明观点,这种写法能让读者思考其区别,引发阅读兴趣,并为后文作铺垫。C.文章采用首句标义的方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环环紧扣,结构严谨,有条不紊。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辨析“木叶”与“树叶”艺术形象之间的差别,告诫读者在平时写作中一定要深思熟虑,做到用词恰当贴切。-8-解析:本文的主旨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在讲台上已躬耕了半个世纪,但这“最后一课”,他整整准备了一个月。他的讲课题目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讲课那天,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场面极一时之盛。铃声一响,身高一米有八的老先生出现在讲台上。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然而,却讲得激情飞扬,贯通古今,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奇迹般地得以复活,带着五千年华夏文化的精魂,洞穿时空,直击今人的心灵世界。这堂课下来,大家都蒙了:诗歌竟然可以讲到这个境界!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休养了好长一段日子。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
本文标题:新教材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学案9说木叶Word版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05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