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62插秧歌同步习题教师版
《插秧歌》同步习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郭艳华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杨万里能够将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蕴涵的诗性观念运用到创作中,以理学家的仁者胸怀和人格涵养赋予自然万物以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观照。“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礼记·大学》篇,宋代的理学家从各自思想学说的角度出发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的问题是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贯彻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格物致知”作为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循的为学方法的重要原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学讲究“格物”,诗学注重“感物”,二者处在不同的层面中。但从情感体验的这个角度讲,“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在文学家那里,“物”是他们以感性、形象表达情感的中介,而理学家则要尽“物”之“理”。事实上,理学的“格物”到诗学的“感物”只一步之遥,关键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能够沟通起来的桥梁。作为理学家,杨万里对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谨遵不讳,对“物”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在哲学著作《庸言》中说:“物亡道存,道则存矣,何地措道哉?”其把对物的认识作为“道”的第一要素与理学家的思致是一致的。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数也,依于数而已”,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数量和性质,但这些皆非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在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事物中所蕴涵的“理”。杨万里正是领会了“物”所负载的双重意义,因此,在超越江西诗风的艰难历程中,他最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万物,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对自然的描写,并用理学家“格物”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揣摩,在具体细微的意象中以小见大,以少胜多,通过不同事物的变化情态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杨万里有意识地去展现自然物象的多重意态,对于月亮意象摄取同样如此,月亮的各种情态都尽现其笔下。不仅有落月、新月、半月、孤月、江月、霜月、秋月、雪月、晓月、圆月、弯月、残月、缺月、垂月、月波、月色、月影等形影展现;亦有月低梅影、湖光月色、花愁月恨、月色波声、明月清风、春花秋月、月梢风叶、酒浪月波、月华露气等摇曳生姿的景致描写。尽管前人对月亮已极尽描写,但杨万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依然能够把月亮写得异彩纷呈,不落窠臼,这无疑有赖于其哲学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渗透,从而能够以超越前人的审美直觉,将对月亮意象的内涵营造得更为深入而精妙。如果抛开月亮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得已经极其精微,仅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赢得“孤篇压全唐”的赞誉,更是令其后的诗人望而却步,就连天才诗人李白笔下的月亮也大都是起着烘托情思、寄寓哲理的作用,而对直接描写月亮升沉陨落的情形是有所回避的。而在杨万里的笔下,他却从不同侧面来描写月亮初生、高照、低沉的各种情态。(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1.下列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格物致知源于儒家学派的思想,《礼记·大学》篇里首先提到这个名词,后来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守的为学方法。B.格物致知在宋理学家的思想学说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作为哲学方法是一致的,都探讨“物”“知”的关系。C.格物致知要揭示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一种认识论,是通过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来实现这个目的的。D.格物致知在理学中开始是探讨人生哲学,后来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了实现人生境界的目的。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理学家和诗人的杨万里对“格物致知”的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十分尊崇“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B.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分析,理学家的物与文学家的物是一致的,不过前者处于思维领域,而后者处于审美领域。C.杨万里十分注重描写自然景物,用自然造化揭示景物变化情态的妙处,使得诗歌意象以小见大、以少胜多。D.理学、诗歌学都注重认识论研究,不过重点有所偏重,理学讲究格物,诗歌学讲究感物,二者在不同层面。3.对杨万里诗歌中“月”的独到之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已经将月亮描写得极其精微。B.杨万里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月”情态各异。C.杨万里扩大了“月”的意象内涵,把“月”的意象营造得更深入、精妙。D.杨万里从不同侧面描写月亮初升、高照、低沉的公众情态,丰富了“月”的动态美。1.【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文中说“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从“同时”“而”等词语的意思上分析,“格物致知”作为哲学范畴目的是实现人生境界,同时由人生哲学的范畴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这类题目的错误点设置:(1)暗中更换,偷换概念;(2)夸大或缩小事实;(3)相互矛盾;(4)无中生有,捏造事实。2.【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文中说“‘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但“亲缘关系”不能说“物”是一致的。C项,颠倒主客体,杨万里的诗歌是通过意向来揭示自然,而不是相反。D项,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理学讲究“格物”,诗歌学讲究“感物”,不是都注重“认识论”的研究。答题时要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故意混淆充分必要条件等。3.【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原文中“如果抛开月亮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得已经极其精微”,说的是杨万里之前的诗人,而不是杨万里。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这类题目的错误点设置:(1)暗中更换,偷换概念;(2)夸大或缩小事实;(3)相互矛盾;(4)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二、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②,照管鹅儿与雏鸭。”(注)①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②莳(shì):移栽,指插秧。匝:遍;满。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暗示分工精细明确。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插的紧张程度不言而喻。D.尾联写田夫对送饭的人的回答:抢插还未结束,稻苗还未栽稳,体现了农夫的吃苦耐劳。5.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本句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故选B。5.【答案】①用语活泼有趣:全诗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口语化语言,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设喻别出心裁: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战斗。③构思新颖精巧:模拟问答,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以及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努力用自己的眼和手,将“活泼泼”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捕捉到笔底来加以表现。诗的首联,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虽直白通俗却极为传神,描画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诗的颔联,第三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出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第四句“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明白如话,勾勒出农人冒大雨抢农时插秧的场景。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诗的颈联,是诗人巧妙插入的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用早餐小憩片刻,可是农夫依然低头弯腰劳作。“只不答”,不是说农夫一声不吭,而是写他争分夺秒手脚不停。一“唤”一“答”,生动活泼,描画出农人田间劳作紧张辛苦的场景。诗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的答话,说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秧苗也没有种完,我怎么能歇得下?然后话题一转嘱咐妻子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诗人选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吃苦耐劳的农人形象,描画出农人田间劳作虽紧张辛苦却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后四句诗,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南溪早春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6.(1)诗题中的“早春”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试简要分析。(2)这首诗被刻在杨万里家乡湴塘廊桥的墙壁上,请结本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原因。【答案】(1)①颔联描写景物细腻人微:柳枝从下垂的枝条末梢开始返绿,桃花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开放,照应题目“早春”。②尾联写“更入新年”点“早春”,“新雨”指初春的雨,点出“早春”。(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早春景色的热爱和赞美,对百姓生活的关切。被刻在墙壁上,目的是教育湴塘的子子孙孙,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也表现了乡亲们对诗人永远的怀念。【解析】试题分析:(1)先审题,题目问诗题中的“早春”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那就要先读懂全诗,看诗中哪些词句写了早春,如何表达早春的。然后分点整理。诗歌颔联通过柳枝柳叶返青、桃花始放来具体表现早春;尾联的“入新年”“新雨”也点出“早春”的特点。(2)题目要求从诗歌表达的情感角度分析这首诗被刻在家乡廊桥墙壁上的原因。先读诗歌,理解情感,前三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早春景色的热爱和赞美,最后一联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心。“被刻在”说明不是本人刻,应是乡人所刻,原因自然是乡人以此来表达对他的怀念,同时借他的诗来教育后代子孙要爱自己的家乡。点睛:做题前一定要仔细审题,审清问题的方向,答题的角度。原则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如果审题马虎,匆匆下笔,很可能会答非所问。比如本题,要求回答这首诗被刻在家乡廊桥墙壁上的原因,有个前提,“结合本诗表达的感情。”(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好事近杨万里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注】“万花川谷”是杨万里书斋“诚斋”前花园的名字。7.本词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月色?试作简要分析。(5分)8.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5分)7.【答案】(1)侧面描写(衬托),上阕写月光下的花园及书斋窗前掩映的竹林,虽然未曾正面落笔,但银辉笼罩下光影婆娑的花木和修竹更加突出了月光的宁谧娟好。(2)比喻,用“美玉”突出月光的温润莹洁。(3)虚写(想象),诗人沉醉于眼前的月色,忍不住油然而生神往:不过是十三,月色已是如此;到了十五、十六,那月色又该是何等的美好啊。(4)白描,语言朴素洗练,近于口语,除了“月色已如玉”一句,其余无一处对月的细致描写和繁复描写,却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解析】试题分析:此题
本文标题: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62插秧歌同步习题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24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