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101劝学学案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劝学》学案【学习指引】《劝学》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要通过熟读课文,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础之上把握两篇课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劝学》选自《荀子》,劝,即鼓励的意思。荀子通过这篇本章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并概括荀子从哪些角度去探讨了学习这件事。同时,注意分析本文的论证特色,学习荀子的论证技巧。【素养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并背诵全文。2.了解荀子的生平、成就,及其思想主张,积累文化常识。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学习重难点】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手法【学习方法】点拨法、探究法。【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末期赵国人。著名、、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了解《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3.解题《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的意思。4.写作背景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5.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人之性恶”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一)预习检查:1.给加点字注音:木直中.绳()輮.()槁暴..()就砺.()参省..()须臾.()跂.()楫.()跬.步()骐骥..()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金石可镂.()螯.()蛇鳝.()(二)诵读感悟熟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三、文本研究【思考1】解读第一段1.解释下列词语①君子:②已:2.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作用。【思考2】解读第二段1.解释下列词语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中绳:③輮:④其曲.中规:⑤虽:⑥有:⑦槁暴:⑧不复挺.者:⑨輮使之然.也:⑩金.:⑪就砺..则利:⑫君子博学.:⑬而日参省乎...己:⑭知.明:2.研读第2段,找出三层比喻的本义和比喻义。【思考3】解读第三段1.解释下列词语①跂:②疾:③彰:④假:⑤利足:⑥致:⑦水:⑧绝:⑨生:⑩物:2.研读第3段,思考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论证的。【思考4】解读第四段1.解释下列词语①风雨兴焉.:②神明:③自得.:④跬步:⑤无以:⑥十驾.:⑦功在不舍.:⑧锲:⑨镂:⑩黄.泉.:⑪用心:⑫跪.而二螯.:⑬寄托:⑭用心躁.:知识拓展:而(1)连词:并列关系。例句:知明而行无过矣。(2)连词:修饰关系。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3)连词:转折关系。例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4)连词:顺接关系。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细读第4段,完成下面的表格。形象化的表述说理的方法阐明的道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思考5】概括梳理整篇文章【思考6】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劝学秦观①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②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③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④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节选自《精骑集·序》)劝学《荀子》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ニ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问题】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四、技巧点拨—探究说理方法【任务引导】“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是荀子主张的“谈说之本”。本文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说理特色——善用比喻。除了比喻论证,本文还综合运用了其他的论证方法,做到了条理清晰,论证充分,入木三分。【任务活动】试分析概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五、明晰主旨六、拓展阅读在先秦美学中,荀子美学不但和老庄美学很为不同,而且和孔孟美学也不同。与孔孟老庄美学相比,荀子美学有它的优越之处,但也有它的弱点。荀子美学的最大优越之处,在于它不像孔孟老庄那样讳言人的功利欲望的满足,它直截了当地宣称美的要求是人的各种欲望当中的一种,把人的审美要求放到了完全现实感性的自然生命基础之上。虽然荀子不认为自然欲望的满足就是美,但荀子所说的美决不排斥在符合礼义的前提之下的各种欲望的满足。如荀子所讲的诉之于耳目的种种美,就同统治阶级的“养目”、“养耳”、“养口”、“养体”等等的生活享受分不开。此外,荀子所说的美同后期奴隶主企图“富有天下”的种种积极的努力和实际活动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一部《荀子》用大量的篇幅具体地讲了富国强兵之道,讲了统治者如何才能“富有天下”的种种办法和措施,无异于为后期奴隶主提供了一个富国强兵、王天下的百科指南。而荀子所说的美,离不开这些富国强兵、王天下的实际活动。在中国美学史上,荀子第一次强调了美同人的努力,同人征服外部世界的活动的密切关系;强调了美的产生和占有与人的活动分不开。如果说孔孟所说的美主要是个体人格在道德上的完善状态,老庄所说的美主要是超功利的精神自由境界,两者都基本上是内向的而非外向的,那么荀子却可以说是把美的追求引向了外部世界。虽然荀子也照样在讲个体人格在道德上的完善,并且也同样以此为美,但这并非荀子美学的主要特征。而且荀子讲人格修养处处重视实际的磨练,重视“行”、重视“积”,同孟子所倡导的“养吾浩然之气”是大异其趣的。对荀子来说,美主要存在于建功立业、富贵尊荣的外向的活动中,而不是存在于个体人格内存精神的崇高之中。即便是儒家强调的“乐”,在荀子这里,也主要不是同个体人格的完善相联系,而更着重于它的广泛的“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完全可以说,荀子把美空前地世俗化了。连荀子所写的《成相》和《赋》也都显示了这种特点。这应该说是荀子美学的又一贡献。因为美本来不应脱离人在外部世界的多样的活动,不应脱离人同外部世界多方面的关系,不应脱离世俗的各种各样的生活。但是,正是在荀子美学表现其优越性的地方,又恰好存在着荀子美学不及孔孟老庄美学的特点。这弱点在于荀子美学忽视了美同个体人格精神的自由的关系,忽视了美的超功利的特征。在孔孟那里,个体人格的道德的完善,人的不可屈服的尊严,完全压倒了功利欲望的满足;在老庄那里,对精神的自由的追求更是把功利欲望的追求和得失的考虑看作是人的精神枷锁,而必须加以抛弃。虽然孔孟讳言利,老庄主张超功利,都有消极作用,但由于具有肯定个体人格精神不为功利压倒的崇高价值这一方面,便刚好开启了通向审美的大门。荀子则不然,他考虑的全部问题是如何把“欲”同“礼”统一起来,使欲望的满足不违背“礼”。所以,荀子所追求的美的境界同孔孟老庄相对要低一些,他对审美和艺术的特征的把握也比孔孟老庄要差一些。(节选自李泽厚《荀子美学与孔孟老庄美学的比较》)【问题】相比于孔孟老庄美学,概括荀子美学的优越之处。七、荀子名言积累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2、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3、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4、思索以通之。5、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6、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7、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8、良农不为水旱不耕。9、尊严而惮,可以为师。八、随堂巩固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本文标题:101劝学学案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33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