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学年高中地理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考导航]考点展示知识网络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考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单项选择题1.(2019年6月·广东学考)广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网较密,河流径流量大,这些自然要素之间联系密切,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平衡性D.特殊性解析:广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绝大部分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河网密布,体现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答案:A2.(2017年6月·广东学考)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要素发生变化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反映了地球环境的()A.综合性B.整体性C.区域性D.差异性解析: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要素发生变化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B3.(2017年6月·广东学考)非洲有一种大型落叶乔木,主干粗壮,树叶稀疏,松软的木质常常贮存大量水分。据此推测,该种树木生长环境的气候特点是()A.干、湿季分明B.终年高温多雨C.冬温夏凉、降水均匀D.终年炎热干燥解析:由该树种为大型落叶乔木,可以推测当地降水比较丰富;由主干粗壮,枝叶稀疏,松软的木质常常贮存大量水分,可以推断当地有较长的旱季;因此当地的气候特点是干、湿季分明。答案:A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2.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下图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部分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1)最能反映黄河“地上河”形成原因的虚线箭头是()A.甲B.乙C.丙D.丁(2)热带雨林带土壤贫瘠,图中实线箭头与之关联度较小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黄河下游河段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第(2)题,热带雨林带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分解和再循环速度快,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养分,加上长期受水的淋洗,土壤一般比较贫瘠。热带雨林带土壤贫瘠与图中实线箭头①③④的关联度大。答案:(1)B(2)B“三点”巧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区域。单项选择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3题。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高山苔原带,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大气温度与海拔有关;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坡度大,积雪厚度小,坡度小,积雪厚度大,积雪厚度与坡度有关,与海拔基本无关;坡度大小影响土层薄厚,海拔高低影响气温,土层厚度和温度影响植被的生长,所以C正确。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大,积雪薄,且积雪易被风吹走,导致冻害加剧,所以D正确。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气候变暖,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推后,且变短,裸露的矮小灌木因缺少积雪的覆盖而冻害加剧,所以C正确。答案:1.C2.D3.C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4~5题。4.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5.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远离美洲大陆,自然环境单一封闭,生物进化慢,特有动物多。第5题,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受海洋影响大,气温日较差小;位于热带,海拔较低,气候垂直差异不明显;位于热带但有寒流经过,因此耐寒和喜暖的动物均可生存。答案:4.B5.C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据此完成6~7题。6.海洋“生物泵”作用的影响可能是()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7.材料中体现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A.循环功能B.转化功能C.生产功能D.平衡功能解析:第6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海洋“生物泵”作用。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影响全球气温变化。海洋“生物泵”作用可以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缓解全球变暖,A项正确。臭氧层空洞大小主要取决于大气中氟氯烷等物质的浓度变化,酸雨的形成主要与大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浓度有关,洋流流速主要受盛行风的影响。第7题,海洋浮游植物使大气中的CO2浓度保持相对稳定,反映了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平衡功能。答案:6.A7.D非选择题8.读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2)为了综合开发本区域,拟在图中A处建大型水电站,试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其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地下水水位、水土流失、气候、生态环境、河流等方面分析。第(2)题,应主要从水力资源丰富程度和建坝条件进行分析。答案:(1)热带雨林。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分的功能降低,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森林遭破坏,其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加剧当地水土流失;森林遭破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以及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径流量减小、野生动物缺乏栖息地等。(2)A处地势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A处河道较窄,建坝工程量小,成本低。考点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单项选择题(2018年6月·广东学考)分布于高寒区域的某类垫状植物常形成致密的垫状体结构,贴伏于地面,具有很强的喜光性,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并加速植物叶子在秋季的枯萎。下图为青藏高原某山地南坡该类垫状植物盖度分布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该类垫状植物分布最密集的海拔在()A.4800米B.4900米C.5000米D.5100米2.此山坡4500~4750米处,该类垫状植物盖度低的原因可能是()A.草地退化严重B.降水较多C.透光率较低D.气温较低解析:第1题,从图中直接可以看出,海拔4900米处该类垫状植物盖度最高。第2题,要求熟悉青藏高原高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从整体性分析自然环境的特点。草地退化增加了透光率,从而为垫状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提供适宜条件。根据“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降水减少不利于垫状植物生长),4500~4750米处没有垫状植物的出现,由此推测该地降水较少;由于垫状植物有很强的喜光性,所以可能是4500~4750米处地势相对平缓,高山草甸发育比较好,透光率低,因此没有垫状植物的出现;该山坡4500~4750米处低于垫状植物最大分布盖度区(4900米),故气温较高。答案:1.B2.C3.(2019年6月·广东学考)我国陇海(连云港到兰州)-兰新(兰州到乌鲁木齐)铁路沿线自然景观分异主要属于()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地方性分异解析:我国陇海(连云港到兰州)-兰新(兰州到乌鲁木齐)铁路,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延伸到欧洲,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植被是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答案:B4.(2019年6月·广东学考)内蒙古高原和珠江三角洲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最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的差异B.市场因素的差异C.交通运输条件的差异D.民族构成的差异解析:内蒙高原位于内陆,降水少;纬度高,地势高,热量相对较少;珠江三角洲位于沿海降水多;纬度低,地势低平;两地区的水热条件差异大,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答案:A(2019年6月·广东学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描写自然环境的诗句,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是其中之一。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5.该诗句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经度地带性D.非地带性6.形成该诗句中现象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壤B.植被C.热量D.水分解析:第5题,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间”是指平原或者平地地区,“山寺”是高山的寺庙,体现了海拔的差异。第6题,主要是随着热量条件的差异伴随着水分条件的不同,植被类型也不一样。答案:5.B6.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概念纬度地带性是指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方向有规律更替成因以热量为基础,水分的差异也起了一定作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布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更明显概念经度地带性是指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方向有规律更替成因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也受温度条件影响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布在宽广的中纬度大陆表现比较明显概念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地更替成因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分布在低纬度的高山地区更明显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影响,会出现一些非地带性分布的现象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图。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解析:客家人迁移路线大致为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差异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雷州半岛位于热带,属于热带雨林,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答案: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非洲乞力马扎罗山为例)(1)纬度位置越低,相对高度越大的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2)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3)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4)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单项选择题在自然界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山地的阴阳坡植被的差异悬殊。读我国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完成1~2题。1.与阴坡相比,该森林植被阳坡所占比重小,主要是因为阳坡()A.坡度陡,土层薄B.光照强,气温高C.蒸发弱,水分少D.腐殖质少,土壤贫瘠2.该森林植被最可能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解析:第1题,与阴坡相比,阳坡光照强、气温高、蒸发强,造成水分条件差,故B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该山地林带主要分布高度为1800~1900m,过渡带之上的自然带为高山苔原带,故该森林植被为针叶林。答案:1.B2.D
本文标题:2021学年高中地理专题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3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