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部分专题二大气的运动规律专题整合突破网络构建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识人地协调观结合有关大气的图文材料,考查学生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原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T6-8等。结合大气受热原理、大气运动原理等知识,以人类生活、生产具体案例为载体,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9年高考江苏卷T7-8等。以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内有关天气、气候等特征,或根据区域内的天气、气候(气温、降水等)特征,认识并分析区域内的其他地理特征。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T37(1)等。以人类生产、生活的案例为载体,考查人们如何趋利避害,谋求人地协调。第1课时•(2019·全国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3题。•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考题调研——研真题、明确考向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C•[解析]C对:根据材料,积云是由空气对流上升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因此,积云的外形特征与空气对流运动的特点紧密相关。由于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相间分布,气流上升地方的高空形成积云,气流下沉地方的水汽不易凝结,高空无积云,故积云常出现间隔团块状。A、B、D错:连续层片状、鱼鳞状和条带状的云,都在空中大面积连续分布,不符合空气对流运动下积云的特点。•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解析]D对:积云是下垫面受热使空气产生对流运动形成的,热带雨林地带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空气对流运动最显著,因而积云出现频率最高。A错: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分布纬度较高,主要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空气对流运动弱。B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主要受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空气对流运动较弱。C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地处亚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虽然气温较高,但空气对流运动比热带雨林地带弱。D•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解析]A对:一天中日出前后地面温度最低,近地面气温最低,导致空气对流运动最弱,上升气流到达的高度最低,因此积云的云底高度最低。B、C、D错:正午、午夜和日落前后的温度一般要高于日出前后,因而对流运动相对较强,其形成积云的云底高度也相对较高。A核心突破——讲要点、突破核心1.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分析大气受热状况及原理应用(1)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太阳能丰富←大气的削弱作用弱③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2)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应用①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②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a.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b.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c.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d.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3.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1)(2)•4.巧用综合思维突破等温线2个重难点•(1)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2)等温线闭合的成因分析(高、低温中心)高温中心一般地势较低的盆地往往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也往往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低温中心低温中心一般与地形有关,山地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2019·山东威海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地面的长波辐射能量和入射到地面的太阳能量变化图”。此日过后,该地昼渐短。读图回答(1)~(2)题。新题再练——练好题、备考通关•(1)从图中三条曲线的变化可知()•A.气温日变化与地面的长波辐射能量日变化直接相关•B.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C.一天内太阳高度最大时气温最高•D.一天内太阳高度最大时地面的长波辐射能量最大•(2)该季节最有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A.我国东部受寒潮侵袭B.华北地区秋高气爽•C.江淮地区出现梅雨D.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AB•[解析](1)从图中图像分析,入射到地面的太阳能量的变化即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时间并不与地面长波辐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一致,与气温的最高值不一致,故C、D错误。根据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故C错误,A正确。(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该地北京时间6点日出,18点日落,昼夜等长,该日为二分日,题干中说明该日后,该地昼渐短,所以应为秋分。秋分时节,冷空气势力还不强,寒潮侵袭东部现象较少;江淮梅雨出现在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出现在7~8月,故A、C、D错误。秋分时节,华北地区受高压控制,秋高气爽,故B项正确。•(2019·天津)读图1和图2,回答1~2题。考题调研——研真题、明确考向大气运动与降水图1全国某日降水量分布图甲乙丙丁图2不同日期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1.在形成图1所示降水分布状况的当天,最有可能出现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C对:根据图1可知,该日全国降水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图2中丙显示,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受低压控制,且其槽线位置与降水量分布基本一致。A错:图2中甲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有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B错:图2中乙显示长江流域被高压控制,天气晴朗。D错:图2中丁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C•2.图2中所示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最可能出现在我国冬季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B对:冬季时,我国主要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图2中乙显示我国西北方向存在一个强高压,且其影响几乎覆盖全国。A、C、D错:甲、丙、丁三图整体上气压值较低,且有许多低压中心存在,不可能出现在冬季。B•1.巧用综合思维解答有关降水类题目核心突破——讲要点、突破核心•2.主要的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形式对降水的影响主要的影响地区气压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方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低气压带控制的地方以上升气流为主,降水多一般而言,赤道地区与温带地区属于多雨带,而副热带地区与极地地区属于少雨带风带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风带多带来降水;而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风带往往较为干燥盛行西风带控制的大陆西部地区多降水;而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西部地区多干燥季风夏季风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冬季风影响的地区降水少大陆东岸地区,尤以亚欧大陆东部地区最为典型•3.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1)大气环流:一般低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高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少;西风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2)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4)洋流:暖流影响区域降水多,寒流影响区域降水少。•(5)下垫面状况:植被覆盖率高,地表水体面积广的区域降水较多,反之则少。•4.某地降水状况的分析思路•5.从区域认知角度分析区域降水差异的成因•高考中经常给出两地的降水统计图表、两地降水具有差异等材料来命题,分析此类题目时可根据两地距离分析降水差异。•(1)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则一般从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例如: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降水少,40°~60°大陆西岸降水多。•(2)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东、西方向,则一般从海陆位置角度去分析。•例如: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3)若两地位于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则一般从洋流角度去分析。•例如:副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除了与大气环流有关外,也与寒暖流有关。•(4)若两地位置较近,且降水差异较大,则一般从地形(迎、背风坡)角度去分析。•例如: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两侧,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2019·安徽阜阳三中第二次调研)读“我国华北部分城市初雪日期和2014年12月—2015年2月降雪日数与常年降雪日数的比值(K)统计表(下表)”,回答(1)~(2)题。新题再练——练好题、备考通关城市2014—2015初雪日期常年初雪日期K天津12月10日11月27日0.82太原12月9日11月26日0.89石家庄1月24日11月25日0.61济南1月21日12月6日0.11郑州1月24日12月2日0.68•(1)根据表中数据,我国华北2014—2015年()•A.初雪日期较常年早,降雪日数较常年多•B.初雪日期较常年晚,降雪日数较常年少•C.初雪日期较常年早,降雪日数较常年少•D.初雪日期较常年晚,降雪日数较常年多•(2)形成表中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来自北方的冷气流偏强,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较强•B.来自北方的冷气流偏强,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较弱•C.来自北方的冷气流偏弱,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较强•D.来自北方的冷气流偏弱,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较弱BD•[解析](1)从表格中数据对比可看出华北部分城市2014—2015初雪日期比常年初雪日期要晚,故排除A、C;又根据表中K值即2014—2015年降雪日数与常年降雪日数的比值小于1,说明降雪日数较常年少,故D错误,B正确。(2)从表格数据可得华北地区冬季降雪日数短,降雪量少,是因为一方面是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较弱,导致空气湿度不够;另一方面是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较弱,导致锋面活动较少,因此不宜形成降水。故选D。来自北方的冷气流和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偏强,水汽充分,锋面活动频繁,降雪日数长,故A错误;来自北方的冷气流偏强,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较弱,则形成冷锋并向南推进,降雪日数长,故B错误;来自北方的冷气流偏弱,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较强,则形成暖锋,应形成降雨,故C错误。
本文标题: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600分冲刺第一部分专题整合突破专题二大气的运动规律第1课时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52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