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讲水循环与陆地水-2-一、水循环1.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示意图-3-类型环节名称特点、作用海上内循环A蒸发→B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海陆间循环A蒸发→C→D降水—→EH下渗→G地下径流———海洋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陆地内循环I蒸发F——→D降水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植物蒸腾-4-2.成因(1)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2)外因:和水的重力,提供能量和动力。3.意义(1)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相互联系起来。(2)在各个圈层之间进行的输送和转换。(3)促进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演化。(4)水资源得到并能持续利用。特别提醒(1)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势能。(2)外流区域既存在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太阳辐射生物圈物质和能量更新-5-二、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所示。1.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2.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6-3.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7-(2019·天津蓟州期末联考)水循环过程中,任一区域(或水体)在任一时段内,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之差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总体上收支是平衡的。读青海湖水位变化曲线图,完成第1~2题。1.图中M时间段内青海湖的水位情况意味着()A.降水量稳定不变B.蒸发量稳定不变C.入湖水量基本稳定D.湖泊蓄水量基本稳定2.1930—1960年的水位变化会导致青海湖()A.面积扩大B.蒸发量减少C.降水总量增加D.入湖径流量减少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M时段青海湖水位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青海湖水量处于动态平衡中,水量基本稳定,即收入(入湖水量)等于支出(出湖水量)。第2题,1930—1960年青海湖水位不断下降,青海湖面积缩小,水面面积缩小,蒸发量会减少。答案解析关闭1.D2.B-8-下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城市水循环系统由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系统组成。据此完成第3~4题。-9-3.图中①④⑤⑦分别表示()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人工降水B.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大气降水D.跨流域调水、蒸发、下渗、人工降水4.图中人类对城市水循环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A.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③B.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④C.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⑤D.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⑥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3题,据图分析,①为跨流域调水,②为地表径流,③为抽水,④为蒸发(蒸腾),⑤为下渗,⑥为水汽输送,⑦为人工降水。第4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绿地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A项错误;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使地表径流减小,蒸发增加,B项正确;大量开采地下水,对下渗没有影响,C项错误;污水回收利用,对水汽输送没有影响,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3.D4.B-1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水循环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有利影响。人类活动有利影响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11-考点一考点二人类活动有利影响城市铺设渗水砖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防治城市内涝现象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缓解水资源不足-12-考点一考点二(2)不利影响。人类活动不利影响滥伐森林,破坏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过度用水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出现地下水漏斗区甚至地面沉降,绿洲地区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13-考点一考点二2.图解水循环原理应用(1)沼泽地的形成。(2)内流河断流的成因。-14-考点一考点二例1“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5-考点一考点二(1)下列对图中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的评价,正确的是()①绿化带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②绿化带面积大,不易发生城市内涝③裸露地面铺设沙砾石不容易造成扬沙天气且不容易堵塞下水管道④下凹式绿化带易造成城市内涝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①调节地表径流②调节水汽输送③增加大气降水④增加下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海绵城市”中的绿化带主要起到蓄水的作用;面积越大,蓄水功能越强,越能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裸露的地面铺设颗粒较大的沙砾石,不易被风吹起,也不易被地表径流带走,因此不易造成扬沙天气与下水道堵塞;下凹式绿化带会加大水的下渗,有利于雨季储水、蓄水。第(2)题,“海绵城市”增加了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但对水汽输送和大气降水环节影响不大,故选D项。答案解析关闭(1)C(2)D-1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补给类型补给特点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地区流量过程曲线图雨水补给①时间集中,以夏、秋两季为主;②不连续性;③水量变化大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分配及年际变化普遍,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17-考点一考点二补给类型补给特点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地区流量过程曲线图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多集中在春季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地势东北地区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主要在夏季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18-考点一考点二补给类型补给特点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地区流量过程曲线图湖泊水补给较稳定,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及湖泊水量的大小普遍地下水补给较稳定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普遍-19-考点一考点二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1)河流径流量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气候区补给时间径流特点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季风气候区当地夏季夏汛,径流季节变化大热带草原气候区当地夏季(湿季)径流季节变化大地中海气候区当地冬季冬汛,径流季节变化大(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融水补给。①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②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20-考点一考点二(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①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②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21-考点一考点二例2喀什河与伊犁河汇合点至霍尔果斯是新疆伊犁河干流北山区,海拔为3500~4300米。下图中甲水文站位于北山区中东部,乙水文站位于北山区中西部。下图示意两水文站气温、降水量、径流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甲水文站-22-考点一考点二乙水文站-23-考点一考点二(1)甲水文站春季和夏季径流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A.气温、降水B.降水、降水C.气温、气温D.降水、气温(2)据图判断()A.甲站位于乙站的上游B.甲站以上河段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C.甲、乙两站降水均集中在夏季D.乙站以上河段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据图分析,甲水文站春季和夏季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都较高。此处位于伊犁河,冬季降雪量大,积雪多,春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所以春季积雪融化的原因是气温升高;夏季气温高,高山冰川融水量大,径流较大。故C项正确。第(2)题,对比甲、乙两站气温,甲站各月气温大多低于乙站,说明甲站海拔高,位于上游,A项正确;甲站春、夏径流较大,其补给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夏季为高山冰川融水,B项错误;甲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乙站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C项错误;乙站径流量春季占比最高,其主要补给为季节性积雪融水,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1)C(2)A-24-(2018·全国Ⅲ卷)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第1题。1.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影响水体更新的因素有:降水量、水流速度、水量等。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泊水量巨大,故更新缓慢。答案解析关闭D-25-(2017·全国Ⅰ卷)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第2~4题。2.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远大于2000毫米B.约为2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2题,由材料“闭合流域”可判断该流域水循环的支出是蒸发,收入是降水。由题目“盐湖面积多年稳定”可知,盐湖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相当,而题目材料中显示盐湖“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故选C项。本题易错选B项,因为材料中出现了2000毫米的信息,而一般高考题目中提供的都是有效信息,导致错选B项。此外,把流域与湖面混淆也会导致出错。答案解析关闭C-26-3.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4.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3题,潜在蒸发量与气温、风力和湿度有关,而一个地区实际蒸发量受控于潜在蒸发量和本区域的储水量,储水量最小的区域,实际蒸发量最小。题目中的四地,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降水后,绝大部分沿地表流动,转化为地表径流流向其他地势低洼处,坡面上储水量最小,可供蒸发的水量最少,则实际蒸发量最小。故选A项。第4题,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以使得盐湖以外区域水分截流增多,入湖径流量减少,带入的营养物质也会减少,盐湖面积萎缩,B项正确,C项错误。湖泊蒸发量不会增多,反而会因为湖泊面积萎缩而蒸发量减小,A项错误;由材料“盐度饱和”可知湖水盐度不会增大,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3.A4.B-27-(2016·全国Ⅲ卷)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第5~7题。5.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5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植被破坏导致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弱,植被、土壤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雨季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流速加快,致使河流径流量增大;旱季时因植被、土壤涵蓄的水源大为减少,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减少,因此河流的径流量年内波动变大。答案解析关闭B-28-6.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
本文标题: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五讲水循环与陆地水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61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