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讲城市化课件
第二讲城市化-2-一、城市化的概念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表现(1)人口的集中城市人口总量增加(城市化水平指标)上升城镇增加,加大城镇规模扩大(2)地域的转换用地扩展城市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3)经济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转变。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量密度城市建设用地功能第二、第三产业-3-特别提醒由于发达国家目前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但速度已大大减慢;而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大部分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发展中国家是目前世界城市化的主力。-4-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进程加快。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1)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工业化进行,城市高。(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工业化,城市人口。3.迅速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最明显。4.出现了巨大的。人口比重先于急剧膨胀特大城市城市带-5-易错辨析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1)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加速阶段的产物。由于人口急剧扩张,市区规模扩大,城市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郊区城市化是在城市内部出现的,郊区与市区是连为一体的。(2)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其主要原因有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逆城市化是由大城市向乡村、小城镇迁移,已超越原城市的地域范围。-6-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问题(1)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2)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3)城市住宅问题发展中国家:多表现为紧张,存在贫民窟和棚户区发达国家:表现为市中心空房过多,形成贫民窟,逐渐衰落(4)城市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贫困、和社会争端等。大气污染交通阻塞住房市中心区种族歧视-7-2.解决措施控制、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城市规模-8-(2019·天津五县区二模)天津市早在1906年就开通了有轨电车,“四马路,安电线,白牌电车围城转”是对有轨电车的典型描述。读图,完成第1~2题。1.下列对天津老电车及其影响的描述合理的是()A.电车轨道主要沿城市环线分布B.方便周边乡村农民进城C.电车反映的是码头文化D.加剧天津城区大气污染2.轨道复绿工程(轨道铺设完成后,恢复轨道间植被)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是()A.缓解城区交通拥堵B.减轻水污染C.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复杂D.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有轨电车的轨道铺设主要是沿天津城市环线分布,使电车环城运行;电车铺设在天津城市内部,是为了方便市民出行,并没有铺设到周边农村地区,对周围农民进城没有起到便利作用;码头文化与天津沿河、沿海地区的渡口、轮船等事物密切相关,与电车没有关系;有轨电车的运行是由安装的电线提供能源的,电车运行时不会排放污染物,对城区大气污染没有影响。第2题,轨道复绿工程有利于保护城市植被、增加植被面积,从而增强植被对气候的调节功能,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答案解析关闭1.A2.D-9-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完成第3~4题。3.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城市化水平B.人口密度C.人口数量D.经济发展水平4.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A.城市中心萎缩加剧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C.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D.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3题,考查城市化的区域差异。由材料可知,“外延式”城市扩容模式,主要是在水平方向上扩大城市容量,城市占地面积大,故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的国家,B项正确。第4题,考查城市化问题。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模式,会使城市建设占用过多土地,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3.B4.D-10-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从公共服务中心的平均出行距离比较来看,双城增长模式是最优的低碳化模式。天津通过“双城”战略,加快滨海新区核心区建设与中心城区改造提升,二者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实现市域空间组织主体由“主副中心”向“双中心”结构转换提升,构成双城发展的城市格局。处于双城相向拓展方向的海河中游地带通过重点开发,将成为承接“双城”产业及功能外溢的重要载体,并在其中规划生态廊道,避免城区连片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第5~7题。5.天津市“双城”增长模式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该市同类产业活动的()A.技术创新B.市场拓展C.空间集聚D.产品升级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5题,天津通过“双城”战略,加快滨海新区核心区建设与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实现市域空间组织主体的转换提升,显著促进了城市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所以C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C-11-6.海河中游地带适合布局的产业活动是()A.汽车工业B.国际交流中心C.石化工业D.交通枢纽7.低碳化“双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A.同时建设多个中心以分散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B.新建中心向各个方向均衡无限增长C.新建中心等级规模比中心城市水平低D.新建中心与中心城区之间距离较近且交通便捷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6题,处于“双城”相向拓展方向的海河中游地带通过重点开发,将成为承接“双城”产业及功能外溢的重要载体,因此适合布局的产业活动是国际交流中心,所以B项正确。第7题,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从公共服务中心的平均出行距离比较来看,双城增长模式是最优的低碳化模式,低碳化双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新建中心与中心城区之间距离较近且交通便捷,所以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6.B7.D-12-考点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城市病”1.城市化进程的“S”形曲线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13-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二者比较如下。-14-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目前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快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小原因起步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所处阶段后期阶段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15-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6-4.“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17-拓展延伸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大城市人口和职能。(2)加强城市的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如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治理城市环境,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18-例题下图为某网络地图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中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是评估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9-(1)图示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水平高B.生态环境好C.交通状况好D.人口素质高(2)图示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后,带来的不利影响是()A.人口素质下降,管理难度加大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老龄化加剧C.加剧交通拥堵,增加住房压力D.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提高(3)针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图示城市应()A.迅速扩大城区规模,提高人口容量B.大力发展制造业,增加就业机会C.拓宽改造城市道路,解决交通拥堵D.进行城市合理规划,分散城市职能ACD-20-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我国城市人口吸引力排名前十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对人口吸引力强;生态环境不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图示城市交通通达度高,但由于城市人口众多,交通拥堵严重;人口素质高对城市人口吸引力影响较小。第(2)题,城市外来人口增加并不一定会降低人口素质;迁入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会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迁入人口增加,会加剧交通拥堵和住房压力;就业岗位并不会减少,只是由于迁入人口数量增加,就业压力会加大。第(3)题,迅速扩大城区规模会占用更多的土地,且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城市规模过大,易出现大城市病;图示城市人口过多,应将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以疏散城市人口;拓宽改造城市道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分散城市职能,可以减轻城区就业、交通等压力,有利于缓解城市化问题。-21-1.(2017·天津卷)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读图,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下图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天津部分“沽”村落旧址示意图A.城市的扩展B.河流的改道C.人口的迁移D.文化的融合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城市化的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天津带“沽”字的村落多分布在河流沿岸。近年来,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原来的村落变为城市地区。故选A项。答案解析关闭A-22-(2017·江苏卷)“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完成第2~3题。2.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A.2000年B.2005年C.2007年D.2011年3.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2题,“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是指提倡骑自行车和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石化能源使用,减少碳排放。读图可知,小汽车出行方式从2011年后显著下降,所以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2011年。第3题,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减少了小汽车使用量,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答案解析关闭2.D3.B-23-【常考图形】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过程的图示。图1城市化进程曲线图-24-图2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曲线图图3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25-1.判读方法(1)读图名,定主题。根据图名确定示意图反映的主题,利用图例从图中的坐标、线条、数据中找出表达的要素。如图1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曲线图,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表示城市化水平;图2为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图,表示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中心与郊区人口密度的大小;图3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从图例看主要包括城区范围,交通运输点、线等要素的发展变化。-26-(2)抓要素,看变化。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某城市不同时期地理要素变化曲线图多以距市中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人口密度、地租、面积等城市化要素作为纵坐标,用多条曲线反映该要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如图2的判读要看清坐标含义,明确表达的要素,根据图示信息归纳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如图3的判读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城镇数量、交通线路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27-(3)用原理,析特征。根据图中城市化要素的发展变化判断某地城市化所处的阶段及其特征。如图1反映了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但城市化速度较快。从图2可以
本文标题: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讲城市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62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