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讲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2-一、森林的开发与保护1.森林的作用森林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具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作用;破坏森林会造成气候失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危害。2.热带雨林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两侧,大陆的地带可以延伸到南北纬15°~25°。集中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亚马孙热带雨林约占世界雨林的一半。3.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益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维持全球的,促进全球的水循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涵养水源生态环境赤道向风水平衡-3-4.热带雨林的生态脆弱性高温淋洗的作用使得土壤,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容易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恢复。5.雨林的破坏及保护(1)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的焚耕开垦、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的伐木、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2)雨林保护性的开发。加强环境教育,成立保护基金会,发展,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等。贫瘠商业性生态旅游-4-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1.湿地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形成(1)概念: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2)分类:湿地可分为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浅海区)和湿地(水库、稻田、池塘等)。(3)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4)形成: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可以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天然人工-5-2.湿地的功能湿地的作用湿地的美称生产、药材、工业原料等“资源的宝库”提供水资源,保护“生命的摇篮”调节,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涵养,调蓄洪水“天然水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众多鸟类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粮食生物多样性气候水源地球之肾-6-3.湿地的开发和保护(1)天然湿地的数量在不断,质量在逐渐下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湿地资源的破坏已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保护湿地的措施。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退田还沼泽;大力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泥沙淤积;防治水污染;禁止滥捕滥猎,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减少意识退田还湖-7-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平均温差值变化如下表。读表,完成第1~2题。月份123456月平均温差值/℃0.130.100.18-0.16-0.13-0.25月份789101112月平均温差值/℃-0.43-0.40-0.20-0.100.110.22-8-1.研究结果表明()A.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B.林地的气温年较差大,裸地的气温年较差小C.该地7、8月份的月平均气温较低D.林地比裸地的年平均气温低2.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③减弱噪声④吸烟滞尘⑤防风固沙A.①②B.②⑤C.③④D.③⑤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将各月份的月平均温差值相加,所得结果为负值,说明林地比裸地的年平均气温低。第2题,由于该片林地位于学校与高速公路之间,因而可起到减弱噪声和吸烟滞尘的作用。答案解析关闭1.D2.C-9-下图为吉林省湿地面积变化图。据此完成第3~4题。3.图中显示吉林省湿地存在的问题是()A.天然湿地生态功能下降B.湿地总面积减少C.湿地建设得不到重视D.建设开发导致湿地污染严重4.有利于吉林省湿地保护的措施有()①退耕还湖、还沼②建立自然保护区③加强草场建设④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⑤开发新能源⑥提高公民的湿地保护意识A.①②⑤⑥B.②③⑤⑥C.①②④⑥D.②③④⑥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3题,图中显示吉林省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天然湿地面积减小,但湿地总面积增加,所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天然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故选A项。第4题,退耕还湖、还沼,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提高公民的湿地保护意识等是有利于吉林省湿地保护的措施,加强草场建设、开发新能源与湿地保护关系不大。故①②④⑥正确,故选C项。答案解析关闭3.A4.C-10-考点森林与湿地的开发与保护1.森林的开发与保护(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11-(2)不同地区森林的作用分析。地区森林的主要作用丘陵、山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较干旱的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交通道路两侧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热带雨林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12-(3)热带雨林的全球性生态效益分析。-13-(4)雨林的保护措施分析。-14-2.湿地的分析方法(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15-(2)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成的;如果是近十几、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冰雪融水有关。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流湖萎缩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沙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原因。-16-(3)外流湖缩小问题的分析模板。-17-(4)湿地功能分析。-18-(5)湿地问题的成因分析。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类别主要表现自然原因气候变暖,干旱加剧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人为原因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环境压力过度开发利用湿地的动植物资源大量围垦湿地泥沙淤积严重环境的严重污染外来物种的侵袭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19-(6)湿地的治理措施。-20-例题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4万公顷,并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①围湖造田②水土流失③人口迁出④全球气候变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土地沙化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是()①湿地减少②降水减少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蓄洪能力增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人们在鄱阳湖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少;周围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地沙化。第(2)题,土地沙化会造成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蓄洪能力减弱等。答案解析关闭(1)A(2)C-21-1.(2019·天津卷)天津滨海新区发挥临海优势,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相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见上图),其目的主要是()A.保护海岸,净化海水B.恢复生态,美化环境C.增加湿地,吸引鸟类D.开发滩涂,海水养殖答案解析解析关闭阅读材料可知,人工礁石和盐生植物处于防潮堤前的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人工礁石的放置可以削弱海潮对海岸的冲刷侵蚀,盐生植物的生长能消耗营养盐类,净化水体,改善水质,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阐述沿海滩涂的生态环境情况,“恢复生态”用词不妥,B项错误;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并没有增加湿地的面积,C项错误;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是一种保护滩涂的方式,并非开发滩涂,D项错误。故选A项。答案解析关闭A-22-2.(2018·全国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23-(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说明理由。-24-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4)同意。理由: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泥;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理由: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25-解析:第(1)题,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第(2)题,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第(3)题,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且属于内流区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据材料知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26-第(4)题为开放性试题,同意、不同意均可,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应从外流河的优点角度分析。外流河加快水流速度,促进水循环和更新,可以防止盐分富集和污染物的富集,减轻水体污染;同时流速加快,可减少泥沙淤积;以及河流中营养物质增多,会扩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意应从保护湿地角度分析。工程措施的建设会破坏湿地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等。-27-3.(2018·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1)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2)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28-答案:(1)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2)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解析:第(1)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2)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29-【思维模板】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首先,
本文标题: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章生态脆弱区的开发与治理第二讲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63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