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届高考地理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0河流地貌的形成解析
河流地貌的成因、影响、意义。(2020·全国Ⅱ高考)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答案】1.A小题必练10:河流地貌的形成2.D【解析】1.地名“河”的命名往往是靠近某河流,以河命名,与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水文;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梁交错,与地名“梁”相关的是地貌;黄土高原地名可以反映当地物产,如榆林因其多种榆树而得名,因此与地名“柳”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植被;A正确。故选A。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而图中乙地河流明显比甲地少。水文类地名的分布可以指示环境变化,乙与现代河流距离较远,可能与气候变干有关,风沙活动加强,地表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消失,这些表明乙地自然环境变化较大,D正确。图中民族没有大变化,风俗习惯改变不大,A错误。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稳定,B错误。乙地环境较差,经济落后,人口迁徙不会频繁,C错误。故选D。在距今80万年前,沂河和柴汶河分别是源头独立的河流。距今约3.7万年,柴汶河溯源侵蚀,袭夺了沂河。下图分别是沂河与柴汶河距今80万年前和现今的河流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推测距今80万年前,柴汶河源头与沂河间的分水岭海拔高度约为A.200米B.300米C.400米D.500米2.距今80万年前,柴汶河图示河段的河流特征有A.水流速度较慢B.河谷为V型谷C.河漫滩面积大D.河流含沙量小3.引起柴汶河袭夺沂河的原因是A.岩石类型单一B.植被覆盖率差异C.地壳水平运动D.侵蚀基准面差异【答案】1.C2.B3.D【解析】1.柴汶河源头海拔在350米以上,柴汶河源头与沂河间的分水岭海拔高度略高于300米,故选C;沂河的源头都没有500米,故D错。故选C。2.柴汶河图示河段为河流的上游,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河谷为V型,河漫滩面积小,河流含沙量大;故选B。3.引起柴汶河袭夺沂河的原因是:柴汶河的河床水位低于沂河,侵蚀基准面差异是袭夺的必备条件,D正确;岩石类型单一、植被覆盖率差异、地壳水平运动不是引起柴汶河袭夺沂河的必然原因,ABC错误。故选D。下图为四世纪以来上海海岸线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造成四世纪以来上海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海浪侵蚀B.流水沉积C.地壳抬升D.填海造陆5.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变动的速度减慢,其原因主要是①长江中上游地区滥砍滥伐②三峡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③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④人类对滩涂大规模开发利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4.B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值线的综合判读,人类活动和海洋对陆地环境的影响。结合具体情况从因果关系方面分析形成原因。4.从图中信息看海岸线不断向海洋前进,说明流水带来的泥沙增多,泥沙沉积大于海浪侵蚀,地壳抬升和填海造陆影响小,选择B。5.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变动的速度减慢,说明泥沙来源减少,主要原因可能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好,不是滥砍滥伐,①错;三峡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泥沙沉积在库区,长江泥沙来源少,②对;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③对;人类对滩涂大规模开发利用对海岸线位置变化影响小,④错,选择B。浅沟是黄土高原坡耕地上没有明显沟边的槽型地,由坡耕地细沟(由于坡面径流的冲刷使坡面上形成明显的水路和细小的侵蚀沟即细沟)发育而来,并随着持续的再耕作和再侵蚀发展成为切沟(宽度和深度更大的侵蚀沟)。当暴雨发生时,浅沟流域的坡面径流迅速汇集产生浅沟侵蚀。浅沟侵蚀的强弱与沟间距、坡长(分水岭至浅沟沟头)、坡度、坡形、汇流面积都有密切的联系。下图是黄土高原坡耕地及各种侵蚀地貌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坡地上A.1为切沟侵蚀带B.2为细沟、浅沟过渡带C.3为细沟侵蚀带D.4为细沟、切沟过渡带7.浅沟侵蚀的强度与①与沟间距呈正相关②与坡长呈正相关③与坡度成负相关④与汇水面积成负相关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8.凸坡浅沟分布的特点最可能是A.放射状B.向心状C.横向平行状D.竖向平行状【答案】6.B7.A8.A【解析】6.材料信息表明,浅沟是黄土高原坡耕地上没有明显沟边的槽型地,由坡耕地细沟发育而来,并随着持续的再耕作和再侵蚀发展成为切沟,即细沟发育成浅沟,浅沟发育成切沟。由此可知,细沟、浅沟、切沟的侵蚀程度越来越深,地表径流的侵蚀力越来越强,与之对应的坡面坡度也应该越来越大。图中1地段坡度较小,应为细沟侵蚀带;2地段坡度略有增大,应为细沟、浅沟过渡带;3地段坡度增大,应为浅沟侵蚀带;4地段坡度又略有增大,应为浅沟、切沟过渡带,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7.材料信息表明,浅沟侵蚀的强弱与沟间距、坡长(分水岭至浅沟沟头)、坡度、坡形、汇流面积都有密切的联系。沟间距越大,每一条浅沟汇流量越大,侵蚀越强,①正确;坡长越长汇流量越大,侵蚀越强,②正确;坡度越大,坡面径流流速越快,侵蚀越强,③错误;汇水面积越大,坡面径流越大,侵蚀越强,④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8.在细沟侵蚀的基础上,地表径流进一步集中,由小股径流汇集成较大的径流,既冲刷表土又下切底土,形成横断面为宽浅槽形的浅沟。凸坡的顶点坡度转换最为明显,凸坡浅沟发育最明显,因此凸坡浅沟应以凸坡顶点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A符合题意、排除B;凸坡坡面上不可能产生横向平行状的径流,因此凸坡浅沟不可能是横向平行状,排除C;由于凸坡上坡度的变化,不会形成竖向平行状的径流,因此凸坡浅沟不可能呈竖向平行状,排除D。故选A。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汇合形成黑龙江干流(下图),该区域的石勒喀河南岸分布大面积的河漫滩,河流交汇处形成沙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河心沙洲一年中面积最小的时间是A.2月B.5月C.8月D.11月10.该区域的石勒喀河泥沙大量淤积在南岸的根本原因是A.石勒喀河含沙量大B.额尔古纳河流速较快C.石勒喀河南岸开阔D.地转偏向力作用明显【答案】9.C10.B【解析】本题考查流水地貌以及读图分析能力。9.河心沙洲的面积大小主要受河流水量大小的影响,河流汛期水量大时,河心沙洲被淹没一部分,沙洲面积减小,河流进入枯水期,水量减少,沙洲露出水面的部分增大。据材料可知,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汇合形成黑龙江干流,该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最多,因此沙洲面积应最小。故选C。10.据材料可知,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汇合处形成沙洲,沙洲为流水的沉积地貌,河流携带的泥沙当流速降低时沉积下来形成。据图可知,额尔古纳河流速较快,石勒喀河流速慢,因此泥沙在石勒喀河南岸淤积,B正确。故选B。下图示意亚马孙河河口附近的气候资料统计。亚马孙河河口沿海的部分地区,有时出现白色沙漠,其中还分布有一些小沙丘。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1.亚马孙河河口沿海附近的白色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风力侵蚀及强沙尘暴沉积B.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C.河流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D.过度放牧,草场退化12.亚马孙河河口沿海白色沙漠中,沙丘活动最活跃的时间段是A.2~4月B.6~8月C.9~11月D.12~次年2月【答案】11.C12.A【解析】11.河口附近沿海的白色沙漠是亚马孙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形成大面积沙质海岸,降水较少季节时出露水面形成的,C正确;该地气候湿润,风力侵蚀及强沙尘的影响较小,A错误;亚马孙河水量丰富,海浪侵蚀和海浪沉积的影响小,B错误;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草场少,D错误;故选C。12.沙丘活动强度主要与风力、地表性状有关;据图可知,2~4月降水较少,地表干燥,且信风较强,沙丘活动最活跃,A正确,排除BCD;故选A。新疆的且末绿洲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南缘、阿尔金山北麓。整个绿洲沿车尔臣河分布,呈狭长的条带状。自西汉以后,由于受地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且末河河道多次改道,最终发育为今天的车尔臣河。在河流西部戈壁分布有古墓葬群,不同时代其选址地位置不同。下图为车尔臣河河道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自西汉以来且末河河道变迁方向及流域面积变化的趋势是A.由东向西迁移,流域由北向南退缩B.向东南方向迁移,流域面积减小C.由东向西迁移,流域由南向北退缩D.向东北方向迁移,流城面积扩大14.导致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地质作用及地势变化是A.地壳运动,由西向东降低B.变质作用,南北隆起中间降低C.岩浆活动,由东向西降低D.地震活动,南北隆起中间降低15.且末河河道变迁及绿洲面积变化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是A.人口数量减少B.主干道路缩短C.古墓选址东移D.聚落位置不变【答案】13.B14.A15.C【解析】13.读图可知,且末河上游河段河道自西向东变迁,即AC错误;下游河段河道向南退缩,流域面积减小,B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B。14.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北部出现断裂带,西部有相对凸起区,东部有相对凹陷区,所以,导致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地壳运动,地势变化是由西向东降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河道向东变迁,向南退缩,会导致古绿洲退缩,在新河道沿岸出现新绿洲,人口数量不会减少,A错误。主干道路不一定会缩短,B错误。河道向东变迁,人类活动向东迁移,古墓选址东移,C正确。聚落位置也随着河道的迁移而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C。里海为一封闭海盆,水平面变化主要受制于伏尔加河径流量。近百年来里海水平面升降幅度大,1930-1977年,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伏尔加三角洲位于里海北部,以多汊道著称,下图示意伏尔加三角洲分区及相邻各地形单元,图中a为伏尔加三角洲顶部地区,b为上三角洲平原,c为下三角洲平原,d为前三角洲(三角洲水下部分),短虚线为人工开挖的鱼类洄游水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6.伏尔加三角洲多汊道,与其形成相关的是A.地势起伏较大B.河道下切严重C.水量变化较大D.人工开挖排水渠17.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伏尔加河下游相继建成一些大型水库用于农业灌溉等,水库建成后的伏尔加三角洲地区A.三角洲顶部地区面积缩小B.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颗粒变大C.下三角洲平原侵蚀加剧D.前三角洲面积可能减小18.在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时期,伏尔加三角洲上A.主要汊道河床变宽、缩短B.与主要汊道相邻的汊道将萎缩废弃C.人工鱼道的作用减小D.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16.C17.D18.B【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6.伏尔加三角洲地区地势平缓、河床较浅、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因此河流经常改道,形成众多汊道,故C项正确。地势起伏较大,河道下切严重,则河流汊道较少。人工开挖的鱼类洄游水道,与三角洲多汊道无关,ABD错误。故选C。17.水库建成后,注入里海的水量减少,河水含沙量减少,沉积作用减弱,三角洲顶部地区面积不会缩小,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颗粒变小,A、B两项错误;水库建成后,入湖径流量减少,里海水平面下降,下三角洲平原将向里海延伸,前三角洲面积可能会缩小,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18.在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时期,水流速度加快,伏尔加三角洲上主要汊道河床变窄、加长,与主要汊道相邻的汊道将萎缩废弃,水位下降,人工鱼道的作用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故选B。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河水流量②地壳运动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0.该断面4~6月河水深度持续增加,原因有①河水流量持续增加②气温升高,降水量持续增加
本文标题:2021届高考地理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0河流地貌的形成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64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