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届高考地理统考版二轮备考提升指导与精练13环境问题解析
1.环境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2.主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主要问题具体措施环境污染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废弃物经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资源短缺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典例1如图是我国华北平原某地区地下水埋藏深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一、环境问题优培13环境问题培优点津(1)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的是()A.甲B.乙C.丙D.丁(2)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的季节是()A.春季和秋季B.春季和夏季C.夏季和秋季D.秋季和冬季(3)不能缓解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的做法是()A.地膜覆盖B.增施熟石灰C.农田开挖排水沟D.喷灌和滴灌【解析】第(1)题,甲区域位于渤海沿岸,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藏较浅,易形成渍涝,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乙、丙、丁区域地势较高,排水条件较好,土壤盐渍化程度比甲区域的低。第(2)题,华北平原春季、秋季降水少,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在土壤表层累积,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夏季降水多,土壤表层盐分易被雨水淋洗,土壤盐渍化程度减轻。冬季气温低,蒸发弱,土壤中盐分相对稳定。第(3)题,地膜覆盖可减少水分蒸发,控制耕作层的盐分含量;农田开挖排水沟,可减少上升到地表的盐水,并有利于利用雨水的淋盐作用;喷灌和滴灌,可减少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土壤表层的盐水量。熟石灰呈碱性,增施熟石灰会使土壤盐渍化加重。【答案】(1)A(2)A(3)B典例2近年来大量的学校升级改造,使用塑胶替代原有操场材料,但是由于缺乏监管体制,塑胶跑道的质量堪忧,一些不良商家采用有毒材料施工,给使用跑道的师生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废旧轮胎、废弃的电缆以及各种橡胶垃圾,经过简单的粉碎、黏合之后,就成了学校塑胶跑道的主要原料,废旧轮胎是国际上公认的有害垃圾,有着“黑色污染”之称。据此完成(1)~(2)题。(1)学校“毒跑道”,毒在()A.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B.污染学校的地下水,影响学校饮用水C.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D.阳光照射,产生放射性污染(2)下列废旧轮胎无害化处理的措施最不合理的是()A.放置野外,焚烧处理B.旧胎翻新,延长轮胎使用寿命C.制作轮胎墙,治理沙漠化D.破碎分解,再生胶粉【解析】第(1)题,塑胶跑道在太阳光照射下,容易挥发出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物质,影响人体健康。选C。第(2)题,废旧轮胎放置野外占用大量的土地,焚烧后容易产生有毒气体,形成二次污染。选A。【答案】(1)C(2)A1.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1)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2)了解各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3)了解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4)分析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②发展科技,加速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⑤促进对外开放。⑥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二、可持续发展2.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经济效益①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②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生态效益①防止生态环境恶化;②降低污染,净化环境;③保护土地,提高土壤肥力社会效益①改善农民生活环境;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发展清洁生产的意义经济效益①延长生产链,增加收入;②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降低生产成本;④减少污染治理费用生态效益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社会效益①改善了人们生存环境;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典例3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读我国某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经济示意图,完成(1)~(3)题。(1)该模式适用于()A.东北平原B.滇南谷地C.湟水谷地D.河西走廊(2)影响图中主导工业部门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原料B.市场C.技术D.劳动力(3)此模式()A.提供了居民生活所需的全部能源B.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C.各部门之间均有生产联系D.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生产【解析】第(1)题,甘蔗是亚热带和热带农作物,四个选项中甘蔗适宜种植在纬度较低、热量充足的滇南谷地。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制糖工业是该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导产业,为原料导向型工业。第(3)题,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该模式体现了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的特点,可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生产;该模式中造纸厂排放的污水会污染水源;由材料并不能得出该模式提供了居民生活所需的全部能源;各部门之间也不是都有生产联系,如“酒厂”和“水泥厂”之间就没有生产联系。【答案】(1)B(2)A(3)D典例4《人民日报》2017年3月3日报道,湖北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取得良好效益。如图为蕲春县清水河村秸秆不同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省(区)中,适宜推广该秸秆利用方式的是()A.藏B.新C.青D.皖(2)推广新型秸秆利用方式的意义主要有()①优化农村产业结构②彻底解决农业污染问题③提高农田土壤肥力④增加农村就业岗位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解析】第(1)题,适宜推广图示秸秆利用方式的地区要有丰富的生物秸秆,即种植业发达,故选D。第(2)题,推广新型秸秆利用方式,修建了生物质电厂,增加了第二产业比重,优化了产业结构,①对;减少了大气及水体污染,但不能彻底解决污染,②错;新的利用方式主要为农业提供电力,而没有提高农田肥力,③错;电厂的修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就业,增加了岗位,④对,故选C。【答案】(1)D(2)C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2)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区域特征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荒漠化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且植被稀疏的地区水土流失山地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平原耕作区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土地荒漠化(3)根据统计图表要素判断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果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2.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原因自然原因地形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3.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典例5如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答案】(1)C(2)B(3)D一、选择题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左图)。在风滚草找到合适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堆积(右图),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A.耐寒B.耐旱C.耐风D.耐渍2.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A.旱灾B.水源C.大风D.障碍物3.风滚草的滚动传播可能会导致()A.环境污染B.土地退化C.生物入侵D.生物多样性增多【解析】1.据材料可知,风滚草当干早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说明滚草能适应干旱的环境,应为戈壁中的一种常见的植物,主要习性为耐旱。故选B。2.据材料可知,其随风滚动,说明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故选C。3.据材料可知,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堆积,而风滚草是最有效的种子传播工具。据材料可知风往哪吹,它们就往哪跑。有些害虫会搭便车,和风滚草一起来到新的地方危害当地,导致生物入侵,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故选C。提分训练【答案】1.B2.C3.C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①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②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③灌溉措施不当,加上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5.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
本文标题:2021届高考地理统考版二轮备考提升指导与精练13环境问题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6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