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考地理(课标专用)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清单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1.含义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CO2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CO2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O2的平衡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燃烧和生物呼吸作用消耗O2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重点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1)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在分析具体问题时: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某一要素”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如下图反映植被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如下图反映河流上中下游地理环境的关联性。考点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基础知识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沿海→内陆←沿海重点难点1.北半球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关系图 温馨提示(1)植物是自然带的明显标志,因此自然带多以植物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被类型+带”的形式。(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3)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2.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因素地区自然带和地表景观成因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苔原带、针叶林带无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地形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处于背风坡科迪勒拉山系西侧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地势高,气温较低,对流弱,降水少洋流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的自然带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森林带或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水分昆仑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河水灌溉考点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基础知识1.主导因素:水热条件由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先增多后减少(一般半山腰最多)。2.分异规律 (1)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2)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重点难点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纬度(相同海拔,纬度越低越复杂)、海拔(纬度相当,海拔越高越复杂)、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2.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不同山体随纬度增大而降低;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同一自然带海拔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教师用书专用知识拓展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1)温度(纬度)因素:雪线分布高度与气温正相关。(2)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3)地形因素: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4)季节因素: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5)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6)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方法技巧方法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方法 1.以基带判定温度带、气候类型: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自然带确定该地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属位置,甚至山体名称。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位于亚热带地区。2.以带谱推断某处自然带类型:依据带谱与当地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一致规律,可推断某一自然带名称。3.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差异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4.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由此也可判断南北半球。如下图甲所示。(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图乙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例(2019届河南中原名校质评一,8—9)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 ()A.西坡自北向南垂直景观数量增多B.35°S的西坡垂直景观比东坡丰富C.25°S海拔1000米处均为针叶林D.荒漠或半荒漠景观东坡面积大于西坡(2)推测图中该山地雪线最高地区雪线高的原因是 ()A.气温最高,降水最多B.气温最高,降水最少C.气温较高,降水较少D.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方法应用获取信息:水平方向表示垂直带景观及变化,山顶附近自然景观西坡分布海拔更高➡运用垂直带判读方法: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降水量、气温等➡结合图示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自然带和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读图可知,西坡自北向南垂直景观数量先减少后增多,A项错误;35°S的西坡垂直景观(3个自然带)比东坡(2个自然带)丰富,B项正确;西坡25°S海拔1000米处为荒漠或半荒漠,东坡为雨林,C项错误;荒漠或半荒漠景观东坡面积小于西坡,D项错误。(2)雪线应分布在山顶,图示山地西坡灌木或草地的分布高度高于东坡,则西坡雪线海拔更高;结合纬度可判断雪线最高地区应位于信风带的西坡,为背风坡而降水少;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则不可能气温最高。故C正确。答案(1)B(2)C
本文标题:课标专用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高考地理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8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