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短文两篇《爱莲说》同步练习 冀教版
爱莲说《爱莲说》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年级授课教师授课对象知识点《爱莲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说”的特点。(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2.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2)、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1、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检查预习1、重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3、亭亭净植植:树立。4、陶后鲜有闻鲜:少。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妖媚。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7、宜乎众矣宜:应当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2、特殊句式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3、朗读节奏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二、知识点讲解(一)、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二)、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题目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三)、本文写法: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四)、语音:yífányūzhuóliánxièyìyīxiǎn颐蕃淤濯涟亵逸噫鲜(五)、重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3、亭亭净植植:树立。4、陶后鲜有闻鲜:少。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妖媚。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7、宜乎众矣宜:应当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六)、特殊句式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七)、朗读节奏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八)、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九)、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十)、课文内容理解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三、例题精析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⑴甚蕃________________⑵亵玩________________⑶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8分)四、课堂练习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①可爱者甚蕃②亭亭净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分)4.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五、课堂小结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六、课后作业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16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2分)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B.纯以情韵胜皆以美于徐公C.花之富贵者也辍耕之垄上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子好骑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香味:莲——;兰——氲氲无所。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短文两篇《爱莲说》同步练习 冀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9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