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卖油翁同步练习(含析版) 语文版
第24课卖油翁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尧咨zī自矜jīn家圃pǔ以杓酌油sháozhuó睨之nì发矢shǐ【考点】注音.【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解答】“尧咨”的“咨”不要读作“cí”;“自矜”的“矜”不要读作“jìn”;“家圃”的“圃”不要读作“pú”;“杓”不要读作“yǎo”;“酌”不要读作“zhuō”;“睨”不要读作“mì”;“矢”不要读作“shī”.答案:zījīnpǔsháozhuónìshǐ2解释加点词语。(1)公亦以此自矜自夸(2)微颔点头(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挑着的担子(4)无他,但手熟尔罢了(5)康肃忿然曰气愤的样子(6)沥之灌注。【考点】文言实词.【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词本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完成答案.【解答】(1)句意为: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自矜:自夸.(2)句意为: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颔:点头.(3)句意为: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释担:放下挑着的担子(4)句意为: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尔:罢了.(5)句意为:陈尧咨气愤地说;忿然:气愤的样子.(6)句意为:注到葫芦里;沥:灌注.答案:(1)自夸;(2)点头;(3)放下挑着的担子;(4)罢了;(5)气愤的样子;(6)灌注.3下列句中的“之”,指代人称的是()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B.但微颔之C.以我酌油知之D.康肃笑而遣之【考点】文言虚词.【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解答】A项中“之”指代陈尧咨射箭;B项中“之”指代陈尧咨射技高超;C项中“之”指熟能生巧的道理;D项中“之”指代卖油翁.答案:D4填空。《卖油翁》作者欧阳修,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有《醉翁亭记》。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考点】文学常识.【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解答】本题考查《卖油翁》文学常识的把握,结合课本注释记准确.《卖油翁》作者欧阳修,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有《醉翁亭记》.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答案:欧阳修宋政治文学《醉翁亭记》《欧阳文忠公文集》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意。尝射于家圃曾经睨之斜着眼看以钱覆其口盖康肃笑而遣之打发(2)“以我酌油知之”中的“之”指代无他,但手熟尔。(3)在文中找出表现陈尧咨傲慢无礼的语句。(4)文章对陈尧咨的善射只一笔带过,为什么对卖油翁的酌油却写得如此详细?【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能以两肩负粮船而起,旗丁数百,以篙刺之,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率其徒行教常州。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忽一日,有卖蒜叟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众大骇,走告杨,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墙砖,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愈怒,骂之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券,令杨养息三日。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之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下,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能以两肩负粮船而起(背)B.有卖蒜叟龙钟伛偻(身体衰老的样子)C.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券(票)D.打死勿怨(埋怨)(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②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A.在南阳县,杨二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众很多,堵塞了道路。B.本文人物描写自然,如“杨大怒”“杨愈怒”“叟笑曰”,人物形象跃然纸上。C.本文内容严谨、完整,思路流畅,有一气呵成的感觉。D.本文善作铺垫,开头杨二表演武功,就为后文描写卖蒜叟作了生动的铺垫。(4)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他可以用两个肩膀扛起两艘船站起来,几百个船工用蒿刺他,蒿碰到他的地方,就一寸一寸地断裂.杨二带着他的学生在常州地区习武弄棒,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众人很惊骇,跑去告诉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于是两人就叫了很多人,当众立了字据.老人让杨二歇息三天,三天后,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原来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句意:他可以用两个肩膀扛起两艘船站起来.解释正确.B.句意:有一个卖蒜的老人.解释正确.C.句意:于是两人就叫了很多人,当众立了字据;券:文书”,即“生死状”.解释不正确.D.句意: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解释正确.故选:C(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有:以:凭借;名:声名.句意为:竹篙所碰到的地方,一节一节地折断了,凭着这个声名大震,名噪一方.②句中重点词有:徐:慢慢的;负:背;卒:始终.句意为:老人慢慢地背着蒜回去了,始终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姓名.(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观者如堵”是指观众很多,如墙一样;分析不正确.B.分析正确.C.分析正确.D.分析正确.故选:A(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感悟启发.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的事迹、人物形象、故事主旨和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答案:(1)C(2)①竹篙所碰到的地方,一节一节地折断了,凭着这个声名大震,名噪一方.②老人慢慢地背着蒜回去了,始终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姓名.(3)A(4)这个故事说明强中自有强中手,不要骄傲自大,要谦虚待人,否则可能会吃大亏.三、语言运用7语文综合性学习。读书,是精神的享受;读书,可以吸收无尽的营养。读书,能激起你心中的波浪;读书,能使你狭窄的心灵逐渐变得宽广。你一定喜欢读书。(1)谈谈你在“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担负的任务及完成情况。(2)请为你所在的班级设计一份开展“读书报告会”的活动方案。【考点】综合读写.【分析】第一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搜集“名人读书名言”,编辑《名人读书名言》,办“名人读书经验”墙报,讲“名人读书故事”,收集了很多名言,办了三期“名人读书经验”墙报.(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如果题目中给出某些活动,还要注意所补充活动的格式要与之相同.据此可设计为:“好书大家读”交流活动;“书香伴我行”征文活动等.答案:(1)示例:担负的任务:搜集“名人读书名言”,编辑《名人读书名言》,办“名人读书经验”墙报,讲“名人读书故事”,策划或主持读书报告会,报道同学们课外阅读情况等.收集了很多名言,办了三期“名人读书经验”墙报.(2)方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活动目的、活动准备、举行报告会、活动总结.(各项内容符合题意即可.)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卖油翁同步练习(含析版) 语文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126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