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语文上册 2 词三首(第1课时)教案 长春版
词三首(一)教学目标1.背诵积累本课的三首词,积累传统习俗中形成的文化。2.在诵读过程中揣摩词人的思想情感,品味语言,培养语言感受力。3.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词的意韵之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特有的文学样式的喜爱。教学重点1.以读带品,以写带品,以品促读。2.以想象为基础设计活动,深入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以品读的方式破译背景。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李煜的一首词《相见欢》。记得在曾经教此词时有一位同学这样评价李煜:李煜是一位过期发霉的君主,却是一位免检保鲜的词人。这一评价未必能经得住推敲,却将李煜的特殊身份与能力倾向说得很形象,今天学习《相见欢》后看大家是否有共同的感受。二、边读边赏析(一)无言独上西楼1.为什么会“无言”?用排比句写出原因。无话可说,无人可伴;无人相随,无人相对。2.“独上”写出怎样的步履和神情?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步履是那样的滞缓,神情是那样的委顿。步履是那样机械呆板,神情是那样黯然神伤。3.“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空荡荡的楼孤独冷清的楼4.请联系李后主的身世变化,用排比的句式把这个“空”写得生动形象些。例:不见,,。不见美酒佳肴不见三呼万岁不见前呼后拥不见爱妃宫娥5.由以上同学们的描写,可见李后主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二)月如钩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举头望月,往事不堪回首;低头一看,满目萧然。“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都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例如:温庭筠的《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陆甫之的《清平乐》中的“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张炎的《清平乐》中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可用“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形容;而现在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四)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人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可见他的愁要比别人怎样?用排比句式写出。多得多(数量)深得多(深浅)浓得多(浓淡)长得多(长短)重得多(轻重)苦得多(味道)三、学生整理自己的赏析,并互相借鉴欣赏。板书设计相见欢李煜教学反思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品读结合的,有知人论世的,有设身处地的……本节课侧重引导学生从写赏析的角度来进行诗词的学习,希望能另辟蹊径,找到一条读写结合共同提高的诗词方法。实践证明,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读写是能双轨并行的。在读读写写品品体验与创造当中,在快乐的氛围当中,诗词的意境、人生的体验、文学的素养、对文学的爱好,一切都在悄然地进行。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 2 词三首(第1课时)教案 长春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13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