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造价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宣讲 7、8章
第七章混凝土制备与运输第八章现浇结构工程1序言:章节划分这次《施工技术规范》的编制,不包括验收的内容,章节划分主要应从混凝土的形成过程的流程进行编制。一开始的思路是基本上沿用《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章节设臵方法,将“装配式结构工程”单独成章,“混凝土工程”为一章。但在编写的过程中发现,由于近二十年以来,我国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发展迅速,内容较以前有很大的扩展,如果把这些内容都放在一个章节中篇幅会很大,比其它章的两章内容还多,显得不大协调。于是有人提出,根据目前混凝土拌合物的生产大部分已经由预拌混凝土生产厂(搅拌站)生产并供应到现场。将这部分单独成章,符合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混凝土生产方式,也便于进行控制。在经过反复讨论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采纳了这一建议。便形成了本规范第七章“混凝土制备与运输”,其内容包括:一般规定、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拌制、混凝土运输、质量检查共六节;混凝土(拌合物)进入现场后的施工过程分为第八章,其内容是:一般规定、混凝土输送、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施工缝与后浇带、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质量检查、混凝土缺陷修整共九节。2《施工规范》第7、8章几个名词解释2.1混凝土制备“混凝土制备”是以前的规范中未出现过的名词。主要是指混凝土拌合物的生产过程。包括在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过程和在施工现场的生产过程。32.2混凝土运输混凝土生产完成后运至施工现场的过程混凝土运输-本规范特指混凝土拌合物生产完成后送至施工现场卸料至浇筑设备前的过程。主要包括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在场外或场内进行水平运输的过程;机动翻斗车在场外或场内进行水平运输的过程以及人力手推车在场内进行水平运输的过程。本规范只对搅拌运输车及机动翻斗作了规定。42.3混凝土输送混凝土生产完成后运至施工现场的过程混凝土输送-是指由混凝土浇筑设备将混凝土拌合物运送至浇筑部位的施工过程。这是本规范新增加的概念。包括混凝土输送泵输送方式、溜槽输送方式、吊车配合斗容器输送方式、升降设备配合小车输送方式、人力手推车在楼层中的水平运输方式等。这是本规范人为的规定,区别于前面的“运输”概念。52.4混凝土养护混凝土养护-是指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后为保证强度增长所采取的维护和保养措施。92《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称之为“混凝土自然养护”,但在其4条规定中有3条讲的是“浇水”、“覆盖”、“覆盖塑料薄膜”、“对大体积混凝土采取温控措施”等人为干预养护方式,并没体现“自然”的含义。因此本规范将“自然”二字去掉更切合实际。63、第七章“混凝土制备与运输”简介(本章共六小节)7.1一般规定(共3条)7.1.1、7.1.2条根据我国目前混凝土的供应情况,大部分城市均有规定:在市区必须采用预拌混凝土。因此本规范首推采用预拌混凝土,符合国家节能环保和绿色施工要求。在当地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大型项目也可采用现场设立混凝土搅拌站制备。在偏远地区或农村也可以现场搅拌,但使用的搅拌机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并应配备满足质量要求的计量装置。7.1.3条混凝土运输首推采用搅拌运输车,提出了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保证拌合物的质量和保证连续供应的要求。87.2原材料(共11条)【7.2.2】本条共四款规定:第1款给出了选择水泥的基本依据;第2款是选择水泥的原则要求;第3、4款给出了对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选择水泥的要求。水泥是混凝土组成材料中的主要胶凝材料,其品种对混凝土的强度、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给出的“通用硅酸盐水泥”的定义:以硅酸盐水泥熟料和适量的石膏,及规定的混合材料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品种代号组分(质量分数)熟料+石膏粒化高炉矿渣火山灰质混合材料粉煤灰石灰石硅酸盐水泥P.Ⅰ100----P.Ⅱ≥95≤5---≥95---≤5普通硅酸盐水泥P.0≥80且<95>5且≤20-矿渣硅酸盐水泥P.S.A≥50且<80>20且≤50---P.S.B≥30且<50>50且≤70---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P.P≥60且<80->20且≤40--粉煤灰硅酸盐水泥P.F≥60且<80-->20且≤40-复合硅酸盐水泥P.C≥50且<80>20且≤50通用硅酸盐水泥分类及组分本条第4款提到“碱活性骨料”和“低碱水泥”两个名词作如下解释:碱活性骨料——又称碱活性集料,是指能与碱金属离子发生化学反映的集料。碱集料反映——是指混凝土中的碱金属离子(钠、钾离子)和由外界环境渗入混凝土中的碱金属离子与集料(砂、石)中的碱活性矿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引起混凝土膨胀破坏的化学反映。代号AAR。碱集料反应通常有两种:碱—硅酸反应——是指混凝土中的碱金属离子(钠、钾离子)和由外界环境渗入混凝土中的碱金属离子与集料(砂、石)中的活性SiO2发生化学反映,生成碱的硅酸盐凝胶,导致混凝土膨胀破坏的反应。代号ASR。碱—碳酸盐反映——是指混凝土中的碱金属离子(钠、钾离子)和由外界环境渗入混凝土中的碱金属离子与集料(砂、石)中的石灰石质白云石发生导致混凝土膨胀破坏的化学反应。代号ACR。发生碱集料反映有三个必要条件:水(潮湿环境)、一定量的碱、碱活性集料。低碱水泥——水泥中碱含量(按Na2O+0.658K2O计算值)不大于0.60%的水泥。11【7.2.3】本条是对混凝土粗骨料提出了选用要求。等同采用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的相关要求。【7.2.4】本条等同采用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对海砂按现行行业标准《海砂应用技术规范》JGJ206执行。第二款是强条:混凝土细骨料中氯离子含量,对钢筋混凝土,按干砂的质量百分率计算不得大于0.06%;对预应力混凝土,按干砂的质量百分率计算不得大于0.02%;应严格执行。12【7.2.5】本条对C60及以上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骨料选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协会标准《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CECS207规定压碎值宜小于10%。【7.2.6】本条对有抗渗、抗冻融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骨料选用提出要求。【7.2.7】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已成为混凝土的主要组成材料之一。常用的矿物掺合料有粉煤灰、磨细矿渣微粉和硅粉等。不同的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和工作性能有所不同,各地生产的矿物掺合料质量也不尽相同。故选用矿物掺合料时,掺量应经试验确定。13【7.2.8】外加剂是混凝土的重要组分,虽然掺量小,但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明显,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与外加剂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外加剂品种已达到30~40种之多,外加剂的应用技术越来越专业化,但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外加剂的选用一是要慎重,不能仅图便宜;二是必须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经过试验确定。第1款是对使用碱活性骨料时,对外加剂带入的碱含量提出不超过1kg/m3的要求。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第2.2.4条以强制条文要求:处于与水相接触或潮湿环境中的混凝土,当使用碱活性骨料时,由外加剂带入的碱含量(以当量氧化钠计)不宜超过1kg/m3,混凝土总碱含量尚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主要是为预防发生碱骨料反应。第2款是要求两种以上的外加剂复合使用时,可能会出现不良的化学反映,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因此必须事先经过相容性试验后确定。14【7.2.9】对混凝土拌合、养护用水提出要求。【7.2.10】以强条的形式提出对混凝土拌制和养护严禁使用海水的要求。未经处理的海水严禁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的拌制和养护。【7.2.11】本条对混凝土组成材料进场后的保管、储存提出了具体要求。157.3混凝土配合比【7.3.1】本条规定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就遵循的基本原则:第1款配合比设计应首先强度等级和耐久性要求,同时要考虑施工条件。在满足强度等级、耐久性和满足工作性能的条件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和用水量。第2款对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应符合GB/T50476的有关规定。第3款配合比设计应考虑环境条件如冬施、高温等对结构的影响。第4款强调试配采用的原材料应与施工实际一致。16【条文释义】本条规定了混凝土配制强度的计算公式:对C60以下的混凝土,仍沿用传统的计算公式;C60及以上的混凝土,按照设计要求的强度乘以1.15的系数,该系数已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得到检验。17混凝土强度等级≤C20C25~C45C50~C55σ4.05.06.0183当没有近期的同品种混凝土强度资料时,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可按表7.3.3取用。表7.3.3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值(MPa)【条文释义】本条规定了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的取值方法。当具有前一个月或三个月统计资料时,首先采用统计资料计算标准差,使其具有相对较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只有在无统计资料时才可按照表中规定的数值直接选用。19【7.3.4条】规定了确定混凝土工作性指标就遵照的基本要求。【7.3.5条】在控制最大水胶比条件下,控制最小胶凝材料用量是满足混凝土施工性能和掺加矿物掺合料后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能的胶凝材料用量下限。执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的相关规定。【7.3.6条】当设计对混凝土提出耐久性要求(包括氯离子含量、碱含量、抗冻性、抗渗性能等)时,在确定配合比前,应对设计要求的性能进行试验验证。【7.3.7条】本条规定了对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取的措施。包括选用低水化热水泥、掺加矿物掺合料、采用高效减水剂等,还可以通过设计同意采用60天或90天强度等。7.3.8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和确定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和计算配合比进行试配。每盘混凝土试配量不应小于20L;2进行试拌,并调整砂率和外加剂掺量等使拌合物满足工作性要求,提出试拌配合比;3在试拌配合比的基础上,调整胶凝材料用量,提出不少于3个配合比进行试配。根据试件的试压强度和耐久性试验结果,选定设计配合比;4应对选定的设计配合比进行生产适应性调整,确定施工配合比;5对采用搅拌运输车运输的混凝土,当运输时间较长时,试配时应控制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值。20【条文释义】本条规定了混凝土配合比试配、调整和确定应遵照的基本步骤和方法。7.3.9施工配合比应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反馈的混凝土动态质量信息对混凝土配合比及时进行调整。7.3.10遇有下列情况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1当混凝土性能指标有变化或有其他特殊要求时;2当原材料品质发生显著改变时;3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生产间断三个月以上时。21【条文释义】7.3.9条本条规定了混凝土配合比确定后应经过批准,并规定在配合比使用过程中应根据质量动态信息及时进行调整。7.3.10条规定了需进行配合比重新设计的情况。227.4混凝土搅拌【7.4.1条】粗细骨料一般在露天堆放,下雨后含水量会发生变化,应及时测定,并进行调整。【7.4.2条】规定了原材料应准确计量和计量允许偏差;规定了搅拌站计量设备的精度及定期检定的要求。表7.4.2混凝土原材料计量允许偏差(%)注:1现场搅拌时原材料计量允许偏差应满足每盘计量允许偏差要求;2累计计量允许偏差指每一运输车中各盘混凝土的每种材料累计称量的偏差。该项指标仅适用于采用计算机控制计量的搅拌站;3骨料含水率应经常测定,雨、雪天施工应增加测定次数。原材料品种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水矿物掺合料外加剂每盘计量允许偏差〒2〒3〒3〒1〒2〒1累计计量允许偏差〒1〒2〒2〒1〒1〒17.4.3采用分次投料搅拌方法时,应通过试验确定投料顺序、数量及分段搅拌的时间等工艺参数。矿物掺合料宜与水泥同步投料,液体外加剂宜滞后于水和水泥投料;粉状外加剂宜溶解后再投料。23【条文释义】搅拌混凝土采用分次投料方法,有的又叫二次投料法,是一种混凝土搅拌新工艺。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进行研究。通常拌制混凝土是将水泥、砂、石与水同时加入搅拌。这种搅拌方法的缺点是:水泥颗粒易聚成团块,不能充分水化,各组分材料之间也容易形成大量气泡,残存于混凝土中,影响了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分次投料搅拌是将水泥、砂、石与水分次
本文标题: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宣讲 7、8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13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