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情景----式默写训练
高考必考篇目情景式默写及答案《蜀道难》情景式默写训练设计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蜀道高险,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噫吁嚱,危乎高哉!2.李白《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3.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有太白山阻挡,只有鸟才能凌空逾越到峨眉山山顶的两句: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4.李白《蜀道难》中表明多少年来蜀地与外界交通不便的两句: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5.李白《蜀道难》.引用五丁开山传说,既增舔开辟蜀道之难的神秘色彩,又表达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赞美的两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6.李白《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手法来写蜀山之高,蜀水之险的句子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7.李白《蜀道难》中借黄鹤猿猴很难度过虚写蜀道,从侧面烘托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8.李白《蜀道难》描写青泥道曲曲折折,萦绕山峦盘旋而上的两句: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9.李白《蜀道难》描写想象人走在青泥道上好像可以伸手摸到参宿和井宿那样,走下来坐在地上还令人恐惧万分或者说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10.李白《蜀道难》写出畏途这一段急流奔涌、瀑布飞泻、水石激荡、山谷轰鸣情景的句子: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11.李白《蜀道难》中,从视听结合的角度,采用拟人手法描写畏途寂寞凄凉情景的四句是: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1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与天边相接,枯松倒悬绝壁之奇的两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13.写出《蜀道难》中,总括畏途这一段的凶险后转入后文对友人关怀的两句: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1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总写出剑阁地势险要后,说明它易守难攻的特点的两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的丙句是: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16.《蜀道难》中贯穿全诗,反复咏叹,借以极言蜀道高峻艰险,慨叹蜀地形势多变的揭示主题的句子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17、《蜀道难》中用劝告友人不要贪恋享乐,要尽快回来的两句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登高》情景默写设计1.《登高》中,作者从视听结合、由高到低角度,描写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闻,写出夔州秋天的典型景物特征的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登”蕴含了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3.杜甫《登高》中,落木无边,江水无穷,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情景交融,表达作者无边无际,推排不尽的忧愁的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点明诗歌主题的两句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5.杜甫《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风、猿等意象写出秋天的景物特征,烘托悲凉气氛。6.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7.杜甫《登高》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琵琶行》情景默写1.写出白居易《琵琶行》中交代作者送别友人的时间地点及凄凉环境的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2.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采用互文修辞手法描写作者与友人下马上船,举杯饯行却没有音乐的烦闷心情。3.白居易《琵琶行》开头,采用顶真修辞,描写作者与友人饮酒作别的悲凉心理,借用眼前江水浸月的景象,情景相生的两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4.白居易《琵琶行》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两句,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情景,有先声夺人,设置悬念的效果。5.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写出作者的急切心理和琵琶女出场时羞怯的情态。6.白居易《琵琶行》中,“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描写琵琶女演奏琵琶的动作熟稔和演奏的内容。7.白居易《琵琶行》中采用比喻手法描写大弦声音浊重粗重,小弦声音轻细急促的两句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8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采用借喻手法写出大弦声浊重,小弦声清脆响亮的特点。9白居易《琵琶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写出琵琶声时而如黄莺在花下啼叫婉转流畅,时而像泉水在冰下受阻不流畅特点。10.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描写琵琶声暂停,但此时的无声比有声效果更美妙的特点。11.白居易《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采用借喻手法,写出琵琵暂停后突然响起,雄壮激越的特点。12.白居易《琵琶行》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描写曲终时琵琶女用拔对着琵琶中心划了一下,发出像撕布一样的声响特点。13.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琵琶女已演奏完毕,但周围船上的人们鸦雀无声,借明月映照江中宁静优美的环境,从侧面描写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和琵琶女演技的高超。14.白居易《琵琶行》中,“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两句,从侧面写出琵琶女当年才貌双全的形象特点。15.白居易《琵琶行》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写出琵琶女年青貌美时富家子弟对她的追捧。16.白居易《琵琶行》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描写战乱使琵琶女家破人亡,自己又一天天的变老的不幸遭遇。17.白居易《琵琶行》中,“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写出琵琶女年老色衰,门庭冷落,无奈下嫁的不幸遭遇。18.白居易《琵琶行》中,“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琵琶女深夜做梦,醒来泪流满面,泪痕交错的可怜相。19.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写出作者与琵琶女身世遭遇相似,即使不曾认识,也会同病相吟,表达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慨叹自身失意,揭示诗歌主题。20.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自叙被贬,离开京城卧病浔阳的两句是“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2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作者谪居浔阳时的恶劣环境的两句是: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2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作者谪居的浔阳,虽然也有音乐,但是很难听的两句: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23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早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表现出即使在良辰美景之时,也因被贬而沦落天涯而产生孤独无助的苦闷。24.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第二次受邀请弹奏的琵琶声更加凄凉,让满座的人们掩面流泪的两句是:.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25.成语“司马青衫”,形容极度悲伤。出自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荀子《劝学》情景默写设计1.荀子《劝学》中开门风山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阐明“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2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观点相同。3.荀子《劝学》中采用比喻手法,用冰变成水而比水寒比喻人经过学习才能超越自己,证明“学不可以停止”的道理的句子是:“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荀子《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用木经过墨线比量就会变直,金属靠近磨刀石就会变得锋利,比喻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原来的状态的道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并时常反省自己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7.《劝学》中用踮起脚跟张望与登上高处相比,比喻学习与不学有很大的差别的两句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8.《劝学》中强调君子禀赋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利用外在条件的两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0.《劝学》中以积累土块,堆积成山就会有风雨兴起来比喻积累的重要性两句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1.《劝学》中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9.《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比喻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0.《劝学》中用汇积水流成为江海的反面比喻积累的重要性两句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11.《劝学》中以劣马有恒心毅力取得成功比喻学习要有恒心的重要性两句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11.《劝学》中,从恒心的反面设喻,用一雕刻就放弃,朽木也不能雕刻来比喻学习要有恒心毅力的重要性道理的两句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12.《劝学》中从正面设喻用持之以恒的雕刻,再坚硬的东西都能雕刻成功来比喻只有坚持学习才能取得成就的两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3.《劝学》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也会有所成的原因的一句子是:用心一也。14.《劝学》中从反面以“蟹六跪而二螯”设喻,形象生动地说明:如果没有蛇膳这洞穴就没有托身地方的原因的一句:用心躁也。15.《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都说明积累的重要性。韩愈《师说》情景默写设计1.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开门见山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2.韩愈《师说》一文用老师的职能作用来证明中心论点正确性的一句: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3.韩愈《师说》一文中认为,人不是一出生就懂得道理,人人有疑惑的两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4.韩愈《师说》一文中“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说明如果有疑惑却不“从师”最终不能解决疑惑,从“从师”的反面说危害,证明从师的重要性。5.韩愈《师说》一文中认为,出生在自己前面的,懂得道理固然比自己早的两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韩愈《师说》中认为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有老师存在的择师标准的两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7..韩愈《师说》中认为,选择老师就不管他年龄是大还是小,是生于自己先还是后的一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韩愈《师说》感叹批判从师风尚不传很久,但很难叫人无惑的社会现实的两句是: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1.韩愈《师说》中认为今之众人越来越愚昧,古之人越来越圣明的原因是今之众人:而耻学于师。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12.在《师说》中,韩愈用“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_”两句形象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意从师学习的心理。1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14.韩愈《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来说明学识有各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也就是说,早知者,有能者为师的道理。15.韩愈《师说》中引孔子“三人行,则必有吾师”一语,说明从师的重要性。16、.韩愈《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的句子: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7.韩愈《师说》结尾阐述李蟠能行古人从师之道说明作者写作原因的一句是余嘉其能行古道。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情景----式默写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213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