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第Ⅱ卷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诗经·大雅·板》中有“大邦维屏,大宗维翰”的表述。学者刘宗绪将“大邦维屏”解释为:把经由而建立的大国尊为周王室的屏障。根据刘宗绪的解释,其中空格处为A.宗法制B.礼乐制度C.分封制D.世袭制【答案】C【解析】【详解】“大邦维屏”的意思是说大国是屏障,这里指的是分封制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故C项正确。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基础,A错误;礼乐制度是配合分封制一种制度,B错误。世袭制是指王位承袭的制度,D错误。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拓展疆土:如秦人征服巴蜀,开发西南;燕人北击东胡,开辟辽东和辽西;赵人“胡服骑射”,将势力推进到阴山。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化A.拓展了华夏文明的空间B.巩固了周王室势力范围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体现了尊王攘夷的策略【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扩展疆土,这有利于扩展华夏文明的空间,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相关内容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侵蚀周王室直接管辖土地使得周王室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小;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相关内容可知,战国时期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尊王攘夷的策略;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刺史【答案】C【解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故答案为C项。刺史是汉朝设立的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职位,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4.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答案】D【解析】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A;尚书省掌执行,排除B;三省分工协作,但必须“加盖皇帝印玺”,说明皇权依然至上,排除C;三省分工协作,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故选D。5.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56年“天京事变”,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短短十四年间,太平天国经历了发生、发展、全盛到衰败,最终灭亡。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是A.斗争的战略决策失误B.统治阶层思想腐朽堕落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无法突破阶级局限【答案】D【解析】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是阶级局限性导致,故D正确;斗争的战略决策并不是根本原因,故A错误;统治阶层思想腐朽根源于阶级局限性,故B错误;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也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故选D。6.王国维在《股周制度论》中说,天子诸侯的传承,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之所以不用这个方法来替代,是因为容易发生争执,其弊将不可胜穷,这表明长子继承制A.是理想的权力继承制度B.意在避免出现权力纷争C.有利于选拔优秀继承人D.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子诸侯的传承,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之所以不用这个方法来替代,是因为容易发生争执,其弊将不可胜穷”可知嫡长子继承制意在避免出现权力纷争,B选项符合题意。是理想的权力继承制度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有利于选拔优秀继承人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说法错误。长子继承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D选项排除。7.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反腐的力度,“既打苍蝇,又打老虎”,我国古代与反腐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包括A.西汉:刺史制度B.唐代:御史台C.宋代:提点刑御史D.元代:中书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代中书省是中央的行政机构,并不涉及监察方面,故不符合题意,D正确;ABC三项分别是不同时期古代的监察机构或者制度,故与题意不符合,排除。8.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包拯给皇帝的建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正确;A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古代谏官制度,并非反映包拯、宋仁宗的性格,C错误;D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9.历史理解是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对以下材料“……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理解不正确的是A.出自1842年《南京条约》B.体现工业革命商品输出需求C.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D.直接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答案】D【解析】从材料“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等内容可以看出这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南京条约》中有协定关税的内容,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故ABC项理解正确,不合题意。D项直接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朝鲜东学党起义,并非为《南京条约》的签订,符合题意。点睛:关键信息是“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从中分析这是《南京条约》的内容。10.下列历史史实的组合中,搭配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割让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允许日本在华设厂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答案】A【解析】【详解】九龙司地方一区是在《北京条约》中割给英国,不是《南京条约》,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11.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中,正确的有①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临时大总统有权单独行使行政权③由孙中山制定参议院颁布④确立民主共和政体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因此选项A正确;《临时约法》出于防止袁世凯独裁的目的,因此明确规定总统颁布的命令需要总理副署方能生效,因此②错误,选项B、D排除;《临时约法》由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因此③错误,选项C排除。12.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B.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C.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D.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可知大臣之间互相商议,群策群力,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了执政水平,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秦始皇让大臣进行讨论,听取大臣意见,但决策权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属于君主专制,并非民主,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材料“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国家最高决策权归皇帝,但朝议对皇帝的权力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结合所学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制度的知识分析解答。13.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条款,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是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C.“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D.“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问题强调对临时大总统权力起到直接作用的条款。A项与D项分别是对中华民国主权与立法权的规定,并未提到大总统的权力,故错误;C涉及的是临时大总统的产生方式,没有体现对大总统权力的制约,排除;由“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体现了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权力的约束,因此B正确。14.有人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其主要依据不包括这场革命A.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结束了长期延续的封建制度【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选D。结合所学,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排除A;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B;C是辛亥革命的功绩之一,排除;【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5.《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C.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权D.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反映列强侵华方式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说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故D项正确;近代的不平等条约大多都有赔款,不能说明新阶段,故A项错误;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D项与《马关条约》签订无关,应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的分析理解。第Ⅱ卷(综合题共40分)二、综合题(第16题25分;第17题15分)16.丞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材料二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官职的设立始于哪一时期?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初年的丞相制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答
本文标题: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216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