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七月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现存《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六经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等六部经典的统称。《诗经》的集结与成书,旧说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古代的乐官最后编定在春秋时期。《诗经》按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汉代传《诗》有四家:齐、鲁、韩“三家诗”和“毛诗”。“三家诗”属今文经学,后均失传,唯存《韩诗外传》。“毛诗”属古文经学,独传至今,即今本《诗经》。《诗经》思想内容:1.颂诗。《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音胆)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史诗。2.怨刺诗。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如《小雅》中的《北山》、《巷伯》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陈风·株林》等。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3.婚恋诗。这类诗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体,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婚恋观念、情感体验,以及家庭、婚姻生活状况。如《周南·关雎》、《王风·采葛》、《将仲子》、《北风·静女》、《秦风·蒹葭》等,都是这类诗中的优秀作品。反映家庭、婚姻的诗歌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写得最为出色。4.农事诗。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直接反映在诗歌中。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小雅》中的《甫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豳风·七月》等亦属此类。《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5.征役诗。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也被直接地反映在诗歌中。如《秦风·无衣》、《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其中后两篇是这类诗歌的最优秀之作。此外,战争也给妇女造成思念的痛苦,因此思妇诗也随之而产生。其中《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是这类诗中较好的作品。《诗经》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如《豳风·七月》即以真切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手法展现农夫们的劳动生活图景。《魏风·硕鼠》、《伐檀》是农奴们被压迫的生活和怨愤情感的真实写照。。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卫风·氓》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3.《诗经》的抒情艺术。《诗经》大部分是抒情诗,即使是少量的叙事诗也有较浓的抒情色彩。其主要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抒情;(2)直抒胸臆;(3)叙事言情。4.《诗经》的语言和形式。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词汇丰富,名词、动词、形容词。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句式上以四言二节拍为主,间有杂言。在章法上以重章叠唱居多。二、内容翻译三、内容分析评述《七月》是一篇现实主义杰作,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它是风诗中篇幅最长、结构最复杂、内容最丰富的,也是研究中存在问题最多的诗。《七月》的作者,《诗序》说:“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认为作者是周公。方玉润说:“《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长士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诗经原始》)现在大多《诗经》研究者,把《七月》作为“奴隶之辞”。《七月》产生的时代,主要有三说:公刘时代、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我们认为《七月》产生在西周前期可能性大,诗中透露的阶级矛盾较为缓和。第一章写种田,诗人首先突出了农奴们在开春种田前的悲惨生活。第二章写女农奴采桑,突出了女奴“殆及公子同归”的悲伤心理。第三章写织布。诗人描写了从给桑树修枝到纺织到染布的劳动全过程。第四章写打猎。这四章诗从上一年的岁末写到下一年的岁末,再现了农奴们从事农桑田猎劳动的情景。第五章起过渡作用,写农奴为自己修房。第六章从食物的鲜明对比上写出了农奴和农奴主在生活上的天壤之别。第七章写农事完毕后,农奴还要给农奴主修茸屋宇,一一割茅草,打草绳,修屋顶。第八章写在严冬期间,农奴为农奴主储冰防暑,并准备年终宴会。四、艺术特点1.景物描写与人物心情相配合。如第二章诗人先描绘了一幅阳光和煦、黄莺歌唱的欢乐春景,然而引起她们的却不是轻松愉快的情感,相反却带来了厌倦和悲伤。通过这一强烈的画面对比,以乐衬哀,从中更可见出她们的哀伤。2.正笔与闲笔的运用。所谓正笔,指诗中那些关于衣食劳作的叙说;所谓闲笔则是那些关于物候变化的描述。3.以四言为主,穿插杂言,巧用联绵词与叠音词。如“七月流火”、“二之日栗烈”、“觱发”、“栗烈”、“肃霜”、“涤场”、“迟迟”、“祁祁”、“冲冲”等,拟声、状情、绘形,生动活泼,各尽其妙。4.用韵灵活多变。全诗韵脚涉及十四个韵部的字,一般是每章换三个或四个韵,独第七章换五个韵,而第五章又一韵到底,全用“鱼部”韵。就句法说,全诗除“一之日于貉”、“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嗟我农夫”四句不用韵外,其余则是两句、三句一韵,或四句、五句、七句一韵。这些复杂变化,体现了“《毛诗》之韵,动于天机,不费雕刻”(陈第《毛诗古音考》)的自然之妙。•五、练习题•1.选择题•(1)《诗经》不计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诗篇共有()。•A.305篇B.300篇C.350篇D.298篇•(2)《诗经》风诗中最长的作品是()。•A.《生民》B.《七月》C.《氓》D.《大明》•(3)《七月》反映的是()的历史。•A.夏民族B.商民族C.周民族D.原始社会•(4)“王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莎鸡”是()。•A.公鸡B.蝉C.蝗虫D.纺织娘•(5)一般认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依据是()。•A.内容B.地区C.音乐D.作者•2.填空题•(1)《诗经》收集了西周至五百多年间的作品。•(2)《诗经》的体制,可分为、、颂。•(3)《诗经》中的“雅”又可分为、和。•(4)《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一篇是。•(5)《七月》全诗以为序,深刻而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六、研习与思考1.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曾说:“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见《吕氏春秋》和《礼记》,是战国时期一部行政历法)。妇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汉书》中始设《五行志》,叙述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及其对人类历史和政治生活的影响)。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织、狩猎、藏冰、祭、献、执功,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实为)天下之至文也。”试结合《七月》将周代农民一年的劳动生活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的概括。答:正月:于耜、纳于凌阴二月:举趾农作、其蚤,献羔祭韭、播百谷三月:女子求柔桑、采蘩;条桑,伐远扬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食瓜八月:(采)萑苇、载绩、其获、剥枣、断壶九月:授衣、叔苴、采荼薪樗、筑场圃十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获稻、为春酒、纳禾稼、农夫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乘屋、涤场。飨酒、杀羔羊,跻彼公堂十一月:于貉,取狐狸为裘十二月:其同,载缵武功、凿冰(注:均用夏历标示。)2.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答:(1)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2)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食我农夫(喜悦);(3)嗟我农夫,上入执宫功(忧虑);(4)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满足)。3.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理?说说你的理由。答:此题分歧产生于“殆”字解释的不同。“殆”解释为“始”,是传统的训诂,即指将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清代姚际恒认为“子”为女公子,害怕自己作为陪嫁品。我们认为传统的说法在没有充足理由否定时仍可采用。
本文标题:《七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25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