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项目10管理会计报告(PPT71页)
管理会计——管理会计报告目录contents2.责任会计与管理报表1.管理会计报告基础3.责任中心与业绩报告4.管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一节管理会计报告基础一、管理会计报告的基本特征管理会计报告是管理会计活动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旨在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满足管理需要的信息,是管理会计活动开展情况和效果的具体呈现。管理会计报告是管理会计各种方法应用的最终结果。在推动单位战略规划时,需要单位在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基础上,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将管理活动中的有用信息生成会计报告,完成决策。利用对信息挖掘分析的特点来解决企业业务问题的一种方式。管理会计的特征决定了管理会计报告的特征,有别于财务会计报告几个特征管理会计报告的信息特征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特征管理会计报告的质量特征管理会计报告的职能特征其中,两者特征区别比较如下信息特征形式特征质量特征职能特征财务会计报告成本信息可能不够准确,误导生产效率目标传统会计观念和模式相关、可靠、及时、可理解为企业管理服务侧重“事后”反映过去业务情况管理会计报告信息可靠、有隐藏价值、能解决问题更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管理会计活动成果的重要载体相关、可靠、及时、可理解为企业管理服务强调“及时性”、“事前”和“事中”管理会计工作者利用管理会计报告,可以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的职能作用二、管理会计报告的设计原则任何企业都可以设计并编制管理会计报告。设计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当使管理会计报告能够真正服务于单位的运行过程,因而需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必须实现管理人员的会计信息需求,因而需要目标导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是管理会计报告的职责所在,整理和满足不同主体需求,可以合理体现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导向。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价值与其相关性直接相关。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性的工程,局部的有效性无法替代全局的有效性。作为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在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系统性和信息的相关性,确保对决策的有用、有效。管理会计报告绝不是事后的报账工作,它提供的信息是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因而系统的构建必须遵循及时性原则,尽可能简洁明了,使决策时间更充足。管理会计报告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各种工具方法,包括图表辅助编制等,以揭示经济现象本质。为了提升竞争力,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三、管理会计报告的设计思路管理会计报告的设计一般具有层次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根据管理会计的职能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4个部分:全面预算报告体系(一)决策报告体系(二)全面预算通过将单位的资金流与实物流、信息流相整合,优化单位的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预算报告主要提供内部管理所需的预算信息,以便单位进行全面预算管理。预算报告成为沟通决策与控制的“桥梁”。决策报告体系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决策(企业)或者业务决策(行政事业单位)、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等决策报告。主要是根据各个责任部门或单位被授予的责任和权力来考评其业绩的报告体系,主要包括预算评价报告和业绩评价报告。目前,实践中不少单位正在创新管理会计报告整体框架,并系统设计管理会计报告内容体系和表格体系等等。控制分析报告体系(三)责任考评报告体系(四)控制分析报告体系是指分析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营运过程中所有支出是否按照事先设定的控制标准执行和分析其差异原因的报告,主要包括成本控制分析报告、支出或费用控制分析报告。控制分析报告体系可以与预算报告体系相对应,以预算数作为控制标准。四、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与类别任何单位都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和管理会计活动的性质来设定报告期间。一般应以日历期间作为报告期间,也可以根据特定需要设定报告区间。管理会计报告按期间可以分为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按内容可以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项报告等类别。有的企业将管理会计报告分为定期报告、分析报告、整体报告等;还有的企业将其分为价值报告、责任报告和决策报告等图10-1是某单位对管理会计报告的分类,具有层次性和个性化等特点,可供参考。管理会计报告的分类参考综合报告又称为整体报告,如全面预算报告、资产经营报告、资本经营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和企业价值报告等。全面预算完成情况报告属于整体报告,包括营业(或业务)预算、投融资预算、财务预算和专项预算等,以便单位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等等。预测发展趋势可能需要编制综合报告近年来,以管理会计为主要内容的整合性报告受到青睐,因为它是用来说明一个组织是如何持续创造价值的。该报告至少包括企业价值评估、企业价值创造、绩效计量与价值报告等。综合报告(一)专项报告又称专题报告单项报告,如决策报告、营运报告、经济增加值报告、责任会计报告、项目价值分析报告等。决策报告是有针对性的单项报告,包括业务决策、投资决策、筹资决策等决策情况的报告。营运报告通常是针对某营运环节或营运事项所进行的报告,包括生产经营、产品定价、新产品投产、质量成本、成本分析等报告。责任考评报告主要是根据各个责任部门或单位被授予的责任和权力来考评其业绩优劣的报告,包括经济增加值报告、预算评价报告和业绩评价报告等专项报告(二)第二节责任会计与管理报表一、责任会计是落实经济责任的产物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为主体,以责任中心可控的资金运动为对象,对责任中心进行控制和考核的一种制度安排。建立责任中心和推行责任会计的核心是贯彻经济责任制,这是深化企业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行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贯彻责任制度可以使当事人有责、有权、有利对管理层来说,有利于落实任务、全面控制、调动积极性;对各部门来说,都有一定的工作目标,对部门和职工能起到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作用,激发自觉性,发挥领导和群众两方面的积极性。第二,向管理要效益就是要落实经济责任制推行责任会计就是落实经济责任制的有效制度安排。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和利润管理都实行目标管理。通过责任会计这个核算形式就可以把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建立责任会计管理体系。第三,从会计改革出发,推行责任会计,能体现管理会计的有效性这是从传统的记账报账型会计转型为经营管理型会计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凡是有基础的企业都要尽快推行责任会计,基础不完善的也要创造条件,加快改革步伐,将企业经济核算纳入责任会计轨道。二、责任会计催生管理报表财务会计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信息报告,而责任会计是以内部责任单位为主体进行责任报告,两者都需要反映企业现实的经营状况,都需要为决策和控制服务。财务人员应当尽可能使两者在各自扬长避短的基础上,互为利用、相互补充、协作配合。责任会计一旦与经济责任挂钩,就会催生各种有用的管理报表,不少是管理会计报表。三、实施责任会计的基础条件企业应根据全面预算所确定的生产经营总目标和任务,按责任中心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并为每个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作为今后控制各责任中心经济活动的依据,同时也作为评价其工作成果的基本标准。明确规定权责范围(一)正确编制责任预算(二)实施责任会计,首先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和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合理划分各责任中心。责任中心按其授权范围的大小分为成本中心、收入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四种形式。由于各责任中心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因此,必须依据各个责任中心的具体特点,明确规定其权责范围,从而正确地确定其核算内容。为了分清经济责任,正确地评价各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根据各责任中心的特点,对企业内所转移的各种产品和劳务合理地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由于内部转移价格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与之相关的各责任中心的利益,因此,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要讲究科学性和合理性,既有助于调动各责任中心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实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目标一致。制定业绩考核标准(三)制定内部转移价格(四)业绩考核标准应当具有可控性、可计量性和协调性等特点,考核的内容只能是责任中心能够控制的因素。考核指标的实际执行情况应能比较准确地计量和报告,并能使各个责任中心在完成企业总目标的过程中明确各自的目标和任务,以实现局部和整体的统一。企业应制定一套既完整、合理,又切实有效的奖惩制度,根据各责任中心的实际工作业绩进行奖惩,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如果一个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因其他责任单位的过失而受到损害,应由责任单位赔偿。该制度应有助于实现权、责、利的统一建立健全信息系统(五)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奖惩制度(六)责任预算一经确定,就应按责任中心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记录、计算和积累有关责任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跟踪系统,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映,并定期编制业绩报告。企业应根据各责任中心的业绩报告,分析预算执行差异发生的原因,及时通过信息反馈,控制并调节它们的日常经营活动;同时,要督促它们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纠正缺点,巩固成绩。因此,责任会计的信息系统必须满足相关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等要求。四、制定内部转移价格与责任结转采用内部转移价格进行内部结算,可以使企业内部的两个责任中心处于类似于市场交易的买卖双方,起到与外部市场价格相似的作用,以强化盈亏核算意识和现金流量观念等。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转移中间产品或相互提供劳务而发生内部和进行内部责任结转所使用的计价标准。其表现形式很多,现择要介绍如下:市场价格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作为基价的价格。采用市场价格,一般假定各责任中心处于独立自主的状态,可自由决定从外部或内部进行购销,同时产品或劳务有客观的市价可采用。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前提条件是中间产品有外部市场,可向外部出售或从外部购进,这时可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采用市场价格是在市场价格基础上对外部价格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作为内部核算的。外部售价一般包括销售费、广告费和运输费等,这是内部转移价格中所不包含的。当企业各责任中心不是独立核算分厂,而是车间或部门时,产品的内部转移价格不必支付销售税金,这些税金一般也是外部销售价格的组成部分,在市场价格中要对其做出扣除市场价格(一)双重计价法是对同一中间产品用一种标准对转出单位计价,用另一种标准对转入单位计价的方法。通常,对卖方的计价可按市场价格进行,使其在提供内部货物时不吃亏;对买方的计价可按成本法,特别是按变动成本法进行。双重计价法(三)协商价格(二)当产品和劳务没有市场价格或市价经常变动时,可由供需双方共同协商确定一种转移价格。这种转移价格既要使供需双方乐于接受,兼顾双方各自的经济效益,又要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由于协商时供需双方易发生争执,因此需由企业有关领导部门根据企业的整体利益进行调解,实施仲裁。标准成本价格就是以中间产品的标准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进行分部间内部结算的方法。标准成本价格的最大优点是将管理与核算工作结合起来。由于标准成本在制定时就已排除无效率的耗费,因此,以标准成本作为转移价格能促进企业内供需双方改善生产经营、降低成本,用作企业内各部门间产品转移的价格是特别有效的。由于实际成本的转移价格包含了无效率成本的转嫁,不能激励提供部门降低成本,因为对责任中心经理人员的业绩是根据标准成本差异报告来评价的,因此,标准成本的转移价格就具有了激励作用。故,在标准成本价格下以标准成本为转移价格是适用于成本中心的产品转移。在运用标准成本法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有时会不便于从企业总体最优的角度来进行短期决策,这时需要按变动成本法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标准成本价格(四)变动成本价格是以变动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方法。为了分清各分部的责任,变动成本宜采用标准变动成本。采用变动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时,要求做到:(1)各种产品的成本必须严格区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个部分(2)设置一些费用限额来控制分部固定费用的发生;(3)企业按变动成本对在产品计价和编制利润、成本报表。变动成本价格(五)采用变动成本确定内部转移价格有其局限性:(1)变动成本资料对短期决策有用,但对各个长期决策项目来说,必须使用完全成本资料;(2)对于混合成本较多的企业来说,成本性态分析的正确与否将对使用效果产生很大影响;(3)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成本、确定利润,会引起存货计价和利润计算等问题;(4)企业还须按完全成本法
本文标题:项目10管理会计报告(PPT71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