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上海市青浦区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青浦区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5页。2019.4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分别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用钢笔清楚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正确涂写准考证号。交卷时需交答题卡和答题纸,试卷不用上交。2.选择题(第1-20题)由机器阅卷,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注意:答题卡与试卷在试题编号和选项上是一一对应的。考生应将代表该题答案的小方格涂黑,不能错位。答案需要更改时,必须将原选择用橡皮擦清,重新选择。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注意:答题卡的准考证号码是九位,如“XXXXXXXXX”,涂号码时按九位涂)3.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20每题2分,共40分)1.儒学发展过程中除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该特点集中体现于A.孔孟之道B.两汉经学C.魏晋玄学D.宋明理学【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在发展过程中既除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故选D。孔孟之道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本土产生的儒家学说,其并未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排除A;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汲取了道家和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内涵,这并未涉及外来文化,排除B;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并未涉及外来文化,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思想特征,需要学生结合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加以理解。2.中国古代王朝都城位置演变的一般规律是“从西向东迁,从南向北迁”,最后定都于A.西安B.洛阳C.北京D.南京【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明代首先将都城定在南京,后迁到北京,此后政治中心的设置一直沿袭到了清朝,故选C。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多次为都城,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从时间上看并不能称之为最后,排除A;洛阳拥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22个朝代或政权建都于此,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中国与汉族的命运始终相依,但从时间上看也不能称之为最后,排除B;1645年,清军兵临江南,攻陷南京后遂即废除其国都地位,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成为江南省省府,故时间上也不是最晚,排除D。3.“当神宗、王安石锐意变法之际,独愀然以为未当,退而著史,……垂二十年而书成……其书衣被沾溉于后世,至今不能废。”此处的“书”当指A.《太史公记》B.《史通》C.《资治通鉴》D.《文史通义》【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当神宗、王安石锐意变法之际,独愀然以为未当,退而著史”再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可知,此处史书的作者为宋代史家司马光,其主要成就是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故选C。《太史公记》为《史记》,其作者为司马迁,排除A;《史通》为唐朝的刘知几,排除B;《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材料“当神宗、王安石锐意变法之际,独愀然以为未当,退而著史”的描述,再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推断出史书作者,即可知此处“书”的所指。4.《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世祖的“大新制作”主要表现为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答案】C【解析】A项是刺史的设置,始于汉代,B项是宋代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D项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代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属于“大新制作”,故答案为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5.名画《步辇图》描绘的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觐见太宗求亲的场景。画面中左三着(红色)官服者供职于A.吏部B.礼部C.户部D.工部【答案】B【解析】【详解】礼部下辖礼部司、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觐见太宗求亲属民族及外交之政,故选B。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排除A;户部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排除C;工部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学生需根据六部的分工予以判断。在识记的过程中,学生可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记忆。6.某地历史档案馆珍藏一件被称为“廷寄”的实物史料。该文物可用来研究中国古代A.刺史制度B.科举制度C.内阁制度D.军机处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廷寄”为清公文名称,或称寄信、寄信谕旨,廷寄谕旨较明发上谕易于保密,且传递迅速,是清代皇帝传旨施政的得力工具,一般交由军机大臣密封并加盖军机处印信,故选D。汉代刺史制度是一种较为完备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与材料的“廷寄”制度无关,排除A;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的“廷寄”制度无关,排除B;有关诰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一般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封面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排除C。7.中国古代历史上,外来文化主要通过两个方向传入中国(如下图)。其中,明末清初通过方向②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主要是A.佛教文化B.道教文化C.基督教文化D.伊斯兰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而基督教恰从海路由此地区传入中国,故选C。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从西北地区传入中国,应为①方向,排除AD;道教为中国本土宗教,不属于外来文化,排除B。【点睛】本题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意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可借助历史地理图册加强训练。8.最符合“建立民族国家——确立专制王权——推翻专制王权”这一近代历史轨迹的国家是A.英国B.德国C.美国D.日本【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最初发源地,其在市民阶级和王权结成联盟的情况下初步完成民族统一,在1485年时建立都铎王朝,确立了君主专制,但后期因为君主专制抑制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故1640年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在1689年完成了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制的转变,故选A。德国与日本在最初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同时,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留,君主仍保留较大的权力,不是“建立民族国家——确立专制王权——推翻专制王权”这一近代历史轨迹的最佳代表国家,排除BD;美国最初是英属殖民地,并未经历确立专制王权和推翻专制王权的阶段,排除C。9.以英国标榜的“自由、民主、宪政”来抨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典型文献是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解放宣言》【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独立宣言》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其以英国标榜的“自由、民主、宪政”等观念历数了英国压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条条罪状,说明殖民地人民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拿起武器的,力争独立的合法性和正义性,故选B。《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与题意无关,排除A;《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而法国不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抨击之说无从谈起,排除C;《解放宣言》即《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一份由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公布的宣言,其主张所有美利坚联邦叛乱下的领土之黑奴应享有自由,显然这与题意无关,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的抨击对象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出判断。10.被近代中国人盛赞为“百工领袖”“社会主义泰斗”的思想家是A.伏尔泰B.圣西门C.马克思D.毛泽东【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第一次知道马克思是1899年,最初传播者称赞他是“百工领袖”,而后不久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也撰文赞颂他是“社会主义之泰斗”,故选C。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其并未主张建立社会主义,排除A;圣西门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要实现社会主义,不必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显然不是工人运动的领袖,排除B;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不属于社会主义泰斗,排除D。11.下表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年份英国德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1850—18703.122.71870—19001.64.8工业产量世界占比(%)187031.813.219141414.3A.第一次工业革命B.铁血政策C.第二次工业革命D.一战爆发【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源地之一,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和工业产量世界占比均超过了英国,故选C。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成为了世界工厂,工业年平均增长率和工业产量世界占比均超过德国,排除A;铁血政策是指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于1862年提出的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统一的政策,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但不能说明英国实力的下降,排除B;一战爆发于1914年,显然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及英国、德国在这一时间段内工业发展的不同表现。12.由于改革,他被指责“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被指为“淡红色的社会主义”。“他”是A.拿破仑B.罗斯福C.列宁D.丘吉尔【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这偷师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未变,故其举措被指为“淡红色的社会主义”,B选项符合题意。拿破仑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虽然他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但他顺应的是资产阶级需要稳定局面的要求,故不能称其为“背叛了他的阶级”,且其制定的法律和推行的措施都没有社会主义的影子,排除A;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丘吉尔是二战后反对社会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其铁幕演说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学生需要根据其特征与材料中的描述形成对应关系。13.19世纪60、70年代,改革与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下列不属于此范围的是A.洋务运动B.农奴制改革C.明治维新D.不结盟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故选D。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排除A;俄国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社会改革,排除B;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排除C。【点睛】解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的时间,选项中的事件在地理范围上的跨度较大,需要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14.有观点认为“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但现在,其可能性大大减小了。该观点旨在强调哪一组织的作用?A.B.C.D.【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的建立大大缓和了欧洲国家间的关系,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故选A。B项为国际联盟,并未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排除;C项为WTO,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为亚太经合组织
本文标题:上海市青浦区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17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