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命题人: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答案】D【解析】材料图片反映的生产工具是耕作工具,不是播种工具,故A错误;生产工具的演变并不能反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B错误;石犁和耜并不是铁器,故C错误;由石犁到曲辕犁,反映了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故D正确。故选D。2.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此水利工程可以用来防洪、灌溉,并且三国时期诸葛亮曾进行过治理。据此判断,此项水利工程应位于四川,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是都江堰,故A项正确。郑国渠在关中地区,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白渠,中国陕西关中地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故D项错误。3.假如你到博物馆去欣赏后,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你认为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明清——瓷器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丝织品和瓷器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呢绒和棉布【答案】C【解析】【详解】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唐朝时期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期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C项分类正确,故答案为C项。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因此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除A、B、D项。4.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其商业活动已不限制在市内。有一本专门介绍这种商业活动变化的书籍,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一个比较合适的书名A.《东京城的辉煌》B.《西京城的衰落》C.《汴河两岸好风光》D.《坊墙去除利工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记忆与理解。由已知史实可知北宋时期的城市与唐朝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而坊市的打破是宋朝商业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D符合题意。而ABC三项都无法准确的表述出宋代与以前相比在商业上发生的变化。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5.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核心内容是明朝后期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越来越多的现象,并不是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故A错误;B为无关项,故排除;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C;材料“末富居多,本富益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说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故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注意理解“末”、“本”的含义。6.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B.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关系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得知材料主要反映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B项正确。AC是错误的,与材料不相符合。题干现象属于资本主义萌芽,D项“相当完善”说法错误。所以选B7.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其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指()A.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C.中国社会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对应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工业对应的是“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综上,排除BD两项;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是自然经济,其结构特征是男耕女织,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换言之,自然经济就是“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冲击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使得中国家庭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C项不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而是带来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自然经济的解体,注意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9.下图是中国近代一张火柴的商标。其设计最能反映()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B.中国近代轻工业发展较快C.抵制洋货运动的坚强决心D.“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认知和理解的能力。观察该商标,由图中的“振兴国货,挽回利权”可知道,这属于20世纪初收回利权运动的重要部分,反映实业救国的精神,故D项正确;A中艰难没有体现;B中较快难以说明;C中抵制洋货只是一个方面。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实业救国【名师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海外华侨也竟相投资国内工商业。政府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口用消费品一律专购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经久不衰的抵制口货运动,作用很大。10.“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唯民间开设,无所禁止,或集股,或自办,悉惟自便。今以商贾之道行之,绝不拘于官场体统。”这一政策有利于()A.洋务派B.民族资产阶级C.农民D.小资产阶级【答案】B【解析】题干中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一体准民间开设”、“以商贾之道行之”,这反映出张謇主张准许民间设厂,发展工商业,这一主张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综上,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B。11.美国的著名中国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A.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B.地区分布存在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混战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反映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未根本改变,故当时的民族工业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故C正确;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与地区分布存在不平衡都是由当时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故AB排除;军阀混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的相关知识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2.有人把辛亥革命后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个时段称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两个春天”。“两个春天”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相对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B.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动C.列强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D.倡导国货运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成立后,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的发展实业的法令。新中国成立后摆脱了列强的控制,实现了民族独立,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因此选择B。AD只适用于辛亥革命之后,C与题意无关,排除。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短暂的春天·原因;13.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1953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落实时空观念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比较简单,运用所学知识即可排除。全国卷高考近几年趋于平和,这就启示我们平时备考不能忽略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14.下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造成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的是A.1952年土地改革B.1954年农民入社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人民公社化运动并没有改变公有制结构,只是公有化程度更高,规模更大,而且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对农村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C项符合题意,故选C;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千千万万的农民获得了土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经营和使用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5.《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曾这样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指的是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D.设立香港和澳门为特别行政区【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中央决定在广东深圳、珠海与福建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A项正确。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是在1988年,排除B。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发展与题干中“画了一个圈”不符,排除C。香港、澳门为特别行政区分别成立于1997年与1999年,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16.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是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的一个特大型企业,该企业建立了公司体制,发展了一大批子公司和参股公司,从单一的钢铁生产企业转变为以钢铁生产为主,金融、贸易、机械、运输、服务业等产
本文标题: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3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