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吴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6页。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实现最高权力转移的制度,而材料描述现象属奴隶社会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B项正确;宗法制的原则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而非不同家族之间,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封建社会时期,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2.《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A.政权更替频繁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尚未实现高度集权D.世袭制度遭到废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夏启、商纣王罪孽深重,商汤、周武王都表明自己行为合“天义”,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合法性和权威,因此表明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B符合;夏商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C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政权更迭频繁,故A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A.分封制的必要性B.宗法制的合理性C.立嫡制的合法性D.世袭制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必要性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人性亲近亲人,故形成严谨的宗庙制度,从而维护国家统治,是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重视血缘宗族,没有体现爵位世袭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4.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封建时代的政府和家庭相结合,这种“家国一体”的观念在地方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最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个人,则不会形成这种家族地方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D。A对应的是变化前的情况;BC与题干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5.2015年2月19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信息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以看出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史实,故选D。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排除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体现为用神权巩固王权,如商朝重视占卜和祭祀等,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皇帝决策的信息,排除C。6.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A.太尉B.御史大夫C.锦衣卫D.刺史【答案】B【解析】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是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官职,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太尉负责掌管军事,不具有监察职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锦衣卫、刺史具有监察职能但不是最早的,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7.秦朝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制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C.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秦始皇认为周的灭亡是因为实行了分封制,因此其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这就有利于巩固统治,所以答案选B。郡县制是属于地方管理制度,因此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D,排除。8.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为此,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是A.中央集权制B.郡县制C.三公九卿制D.统一文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强调的是“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秦朝统一后的措施就是实现中央集权,对这些项目进行统一,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是具体管理措施,材料强调的是统一问题;C选项是中央官制,本题谈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问题;D选项只是一个方面。点睛:本题很容易错选和误选。误选B选项是因为强调秦朝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时候往往会选郡县制;误选D选项是因为看到了材料中涉及了文字统一问题。这两种情况都是对材料理解不够全面的问题,我们在解题的时候必须全面理解材料,不能只看一方面。9.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A.禁锢了人们思想B.强化了君主专制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答案】C【解析】材料讲的是很多出身贫穷的人参加科举考试,也寄希望于科举考试,想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身的命运,由此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所以答案选C。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所以排除A;B材料没体现,排除;科举考试凭借的是考试成绩,排除D。10.东汉政论家崔寔,其父去世后,曾隐居墓侧,长期守孝。桓帝初,崔寔以孝廉举于乡,除为郎,这段材料中涉及的选官制度是A.察举制B.公车制C.世袭制D.科举制【答案】A【解析】材料“东汉”“崔寔以孝廉举于乡”中可知,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C项与血缘有关,但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从隋唐时期。点睛:材料“东汉”“崔寔以孝廉举于乡”是解题的关键。11.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强化君主集权B.提高行政效率.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长官均为宰相,说明了宰相权力被分散了,其目的在于为了强化专制皇权,故A项正确;BCD项不是主要目的。12.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尹湾汉墓简牍》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表明汉初地方实行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中朝制【答案】C【解析】材料既出现了“县”又出现了“国”,即表明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初地方不仅仅实行分封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汉初地方不仅仅实行郡县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朝制不是在地方实行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既出现了“县”又出现了“国”。13.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答案】A【解析】“汉承秦制”是指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皇帝制与郡县制是汉代继承秦朝制度的表现,符合“汉承秦制”,故A项正确;刺史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地方监察制度,不符合“汉承秦制”,故B、D两项错误;封国制是西汉初年出现的制度,不符合“汉承秦制”,故C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汉承秦制”的含义和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承秦制”的理解和对其表现的识记。14.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枢密副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转运使【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宋”“位同宰相”15.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②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③保证了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可知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故答案为A项。伏尔泰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不会从保证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来肯定科举制,科举制未能做到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③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③或④的BCD项。16.《昭明文选》载:“中朝,内朝也。汉氏大司马、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六百石以下为外朝也。”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加强君权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答案】B【解析】材料中表明汉武帝时期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丞相权力受到削弱。故答案为B项。这一制度不是中央对地方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7.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不能反映的是A.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国古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皇权进一步加强D.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答案】A【解析】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都是加强君权的表现,都体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所以不是政体的根本性变化,故选A;BCD都是正确的说法,故排除。18.在《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中,都涉及到的是①开埠通商②开办工厂③割占土地④战争赔款A.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马关条约》也规定重庆、沙市等通商,故①正确;开办工厂只符合《马关条约》,故②错误;《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岛等,故③正确;《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也都有战争赔款,故④正确。故①③④组合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都错误。故选D。19.有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是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被东方小国打败”是在下列哪场战争中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可以知道,这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故C项符合题意。AB项是西方国家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多国,排除D项。20.“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
本文标题: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3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