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提出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该学派A.主张超然于物外的逍遥B.强烈反对任人唯亲C.推崇以严刑峻法来治国D.提倡重建周朝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联系所学可知是老庄思想中提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对过度追求物欲,主张超然于物外的逍遥思想,故答案为A。B是墨家思想,C是法家思想,D是儒家孔子思想,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点睛】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在漫长的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提倡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2.战国时期荀子吸收法家学说,倡导“礼法并用”。汉代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学说,提出新儒学。宋代儒学大家糅合佛、道思想,创立理学。据此可知,儒学在古代中国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统一的良好局面B.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C.封建帝王的大力推崇D.儒学自身的趋时更新【答案】D【解析】【详解】荀子吸收法家学说,发展了儒学,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宋代的儒学在吸收宗教内容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又进行了改造,说明了儒学本身的不断趋时更新,这是儒学在古代中国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故选D;宋朝国家不统一,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等信息可以看出,佛教徒如此主张是为了让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利用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力传播佛教,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适应儒家思想,没有反映传统价值观的变异,排除A项;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道教与儒、佛的关系,排除D项。4.如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由此推测可知,该时期A.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B.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C.儒家思想成为被推崇的正统思想D.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对君王的制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制定律令与裁决刑事的原则和教条”可以判断出符合董仲舒的新儒学,即天人感应和大一统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选项符合题意;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在西汉,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A选项排除;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材料中凸显君王的意义的说法冲突,B选项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D选项排除。5.以下主张,属于黄宗羲提出的是A.天下为主,君为客B.君主受命于天C.人人都有良知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答案】A【解析】【详解】“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观点,故选A;“君主受命于天”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排除B;“人人都有良知”是明代王守仁的观点,排除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对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的观点的归纳,排除D。6.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相当于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A.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B.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C.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D.西夏雕版印刷技术比较先进【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可以推断应该是活字印刷,说明西夏应该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术,但不能说明活字印刷术得到普及,C正确,B错误;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品,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西夏的印刷技术是否先进,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联系所学活字印刷术的特点分析解答。7.中国古代文献资料汗牛充栋,对研究我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文献著作,按其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②④D.①③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韩非子编著《韩非子》,《日知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朱熹集注》是南宋朱熹的作品,《红楼梦》是清朝曹雪芹的作品,故按其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④,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8.有人研究指出,吴承恩(江苏淮安人)的小说《西游记》中有多场宴会,而饭菜几乎都是如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等名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准确描述了玄奘取经途中遇见的食物B.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影响到周边国家C.反映了作者生活时代的南方饮食文化D.说明小说因其艺术性不具备史料价值【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史料认知。这些食品都是我国江苏地区的地域性食品,所以反映了作者所在地区食品和自己生活时代对饮食文化的认知,故选C项;根据玄奘西游经历的地区和材料中的食物对比,可以排除A项;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影响到周边国家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小说经过考证后是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说法错误。9.“元代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前的文学较广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写入作品,乃至成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扩充和提高了宋代话本在这方面开拓的新领域。这说明元杂剧A.代表贵族化的文学取向B.取材和用词较通俗C.更符合下层民众的心理D.超越了宋词的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写入作品,乃至成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说明元杂剧更符合普通民众的心理需要,故C项正确;元杂剧属于世俗文学,并不是贵族文学,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元杂剧用词特点,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元杂剧和宋词地位的比较,故D错误。10.下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时间人物著作简介1842魏源《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45姚莹《康輶纪行》介绍英法历史,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1849徐继畬《瀛寰志略》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按亚、欧、非、美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据此可知,这些著作A.彻底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B.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C.促使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D.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这些著作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政治、风土人情等,并且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意在引导人们了解西方,关注世界形势,故选B;A错在“彻底抛弃了”,排除;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源、姚莹、徐继畬主张学习西方,主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没有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D。11.有学者这样评价“中体西用”:“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者认为“中体西用”的提出A.维护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B.存在巨大的局限性C.彻底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D.有其时代的合理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知,材料认为提倡“中体”是为引进“西用”减少阻力,“中体西用”具有其时代的合理性,故选D;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展了洋务运动,结果失败了,没有达到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的效果,排除A;材料说明“中体西用”提出的合理性,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12.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有思想家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该思想家是A.林则徐B.魏源C.李鸿章D.梁启超【答案】D【解析】【详解】由““变法之本”“在变官制”等信息可以知道主张变法维新,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的观点,故选D。AB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没有主张变法维新,排除AB;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器物”而不“学制度”,排除C。13.如图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上的漫画《自由》。画中两个懵懂的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该漫画反映出A.小孩未能明辨当时思想主流B.守旧势力阻碍社会进步潮流C.政治革命推动思想观念转变D.自由已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画中两个懵懂的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体现的是民主共和、自由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冲击,D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初的社会主流思想是民主共和,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守旧势力回避民主共和思想,但民主共和是一种潮流,守旧势力无法阻碍,B选项排除;政治革命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而1908年中国尚未发生政治革命,C选项排除。14.1912年,《申报》首次出现“中华民族”一词。到1919年底,该词在《申报》共可检索到30条,1920—1922年共68条,1925年为81条,1928年为183条,1939年更达到372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开始形成B.报刊成为传播民族主义主要渠道C.民族观念得到广泛传播D.外来侵略促使民族意识逐渐高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检索到30条,1920—1922年共68条,1925年为81条,1928年为183条,1939年更达到372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国民大革命等大运动的洗礼,民族观念通过大众媒体走向民众,而到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词条更多,说明外来侵略促使民族意识逐渐高涨,故D选项正确;材料中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词条出现频率更多,体现了外来侵略促使民族意识逐渐高涨,不是开始形成,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词出现频率,没有强调其传播的渠道,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词条出现频率更多,体现了外来侵略促使民族意识逐渐高涨,民族观念得到广泛传播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故C选项错误。15.1905年,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表明孙中山A.倡导无产阶级革命B.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C.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萌发节制资本的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句话可知孙中山已认识到西方私人资本发展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冲突等弊端,因此主张中国学习西方生产方式,但要努力避免西方贫富差距的弊端,从而萌发了节制资本的思想,故D项正确;孙中山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不可能倡导无产阶级革命,也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也不会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故ABC项错误。16.毛泽东在著作中写道:“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还是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
本文标题: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3940 .html